|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1 立火道温度模型的国内外研究 | 第9-10页 |
| 1.2.2 焦炉加热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焦炉炼焦的生产工艺和控制难点 | 第13-19页 |
| 2.1 焦炉的发展 | 第13页 |
| 2.2 焦炉炼焦的生产工艺 | 第13-17页 |
| 2.2.1 焦炉的分类 | 第13-14页 |
| 2.2.2 焦炉的结构 | 第14-15页 |
| 2.2.3 焦炉炼焦的基本过程 | 第15-17页 |
| 2.3 焦炉温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焦炉火道温度关系模型的辨识 | 第19-39页 |
| 3.1 模糊聚类的分析及方法 | 第19-22页 |
| 3.1.1 聚类分析 | 第19-20页 |
| 3.1.2 模糊聚类方法 | 第20-22页 |
| 3.2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原理 | 第22-24页 |
| 3.3 T-S模型的定义及结构 | 第24-28页 |
| 3.3.1 T-S模型的定义 | 第24页 |
| 3.3.2 T-S模型的结构 | 第24-25页 |
| 3.3.3 T-S模型辨识流程 | 第25-28页 |
| 3.4 焦炉火道温度与煤气流量的分析 | 第28-30页 |
| 3.5 焦炉火道温度模型辨识及仿真 | 第30-38页 |
| 3.5.1 模糊前提变量的选择 | 第30页 |
| 3.5.2 模型辨识思路 | 第30-31页 |
| 3.5.3 输入空间的划分 | 第31-32页 |
| 3.5.4 输入变量的隶属函数参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 3.5.5 ANFIS在线学习 | 第33-36页 |
| 3.5.6 模糊模型及仿真 | 第36-3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基于模型的炉温控制及仿真 | 第39-51页 |
| 4.1 立火道温度的控制方案 | 第39页 |
| 4.2 模糊系统 | 第39-43页 |
| 4.2.1 模糊控制的原理 | 第39-40页 |
| 4.2.2 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 | 第40-41页 |
| 4.2.3 精确量的模糊化 | 第41页 |
| 4.2.4 模糊控制规则 | 第41-42页 |
| 4.2.5 模糊推理及逆模糊方法 | 第42-43页 |
| 4.3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 第43-48页 |
| 4.3.1 控制器设计原理 | 第43页 |
| 4.3.2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 第43-44页 |
| 4.3.3 模糊合成推理算法 | 第44-46页 |
| 4.3.4 解模糊与模糊控制查询表 | 第46-47页 |
| 4.3.5 模糊PID控制的参数整定 | 第47-48页 |
| 4.4 基于T-S模型的模糊PID仿真 | 第48-50页 |
| 4.4.1 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 第48-50页 |
| 4.4.2 仿真结论 | 第5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模糊PID控制在焦炉立火道现场DCS系统中的实现 | 第51-59页 |
| 5.1 DCS系统介绍 | 第51-52页 |
| 5.2 组态设计 | 第52-57页 |
| 5.2.1 SCKey部分组态 | 第53-55页 |
| 5.2.2 监控软件的组态 | 第55-57页 |
| 5.3 现场应用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A 插图清单 | 第65-67页 |
| 附录B 表格清单 | 第67-68页 |
| 附录C 现场采集数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