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海南岛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2页
    1.1 引言第18-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9页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9-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0-30页
        1.2.1 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生态位理论第20-22页
        1.2.2 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中性理论第22-24页
        1.2.3 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的整合第24-25页
        1.2.4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第25-30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0页
        1.3.2 研究目标第30页
        1.3.3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4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森林植被概况第32-36页
    2.1 海南岛自然概况第32页
    2.2 霸王岭林区自然概况第32-33页
    2.3 霸王岭林区森林植被类型概况第33-34页
    2.4 研究样地概况第34-36页
第三章 基于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的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36-52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8-40页
        3.1.1 研究区概况第38页
        3.1.2 群落调查第38页
        3.1.3 环境因子测定第38-39页
        3.1.4 模型选择第39-40页
        3.1.5 统计分析和模型拟合效果检验第40页
    3.2 结果第40-49页
        3.2.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老龄林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第40-43页
        3.2.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老龄林物种多度模型拟合效果第43-49页
    3.3 讨论第49-52页
        3.3.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49-50页
        3.3.2 环境条件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50-52页
第四章 基于环境与空间的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52-5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3-54页
        4.1.1 研究区概况第53页
        4.1.2 群落调查第53页
        4.1.3 数据分析第53-54页
    4.2 结果第54-56页
        4.2.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及差异第54-55页
        4.2.2 空间与环境因子对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的影响第55-56页
    4.3 讨论第56-59页
第五章 基于空间格局的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59-70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61-63页
        5.1.1 研究区概况第61页
        5.1.2 群落调查第61页
        5.1.3 数据分析第61-63页
    5.2 结果第63-67页
        5.2.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的空间点格局分析第63-65页
        5.2.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相互作用检验第65-67页
    5.3 讨论第67-70页
        5.3.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第67-68页
        5.3.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相互作用第68-70页
第六章 基于功能性状分布的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70-80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71-73页
        6.1.1 研究区概况第71页
        6.1.2 群落调查第71页
        6.1.3 功能性状测定第71-72页
        6.1.4 数据分析第72-73页
    6.2 结果第73-76页
        6.2.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共存的环境筛作用检验第73-74页
        6.2.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共存的限制相似性作用检验第74-76页
    6.3 讨论第76-80页
        6.3.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性状变化的环境筛作用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76-78页
        6.3.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性状变化的限制相似性作用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78-80页
第七章 基于功能多样性的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80-95页
    7.1 材料和方法第82-85页
        7.1.1 研究区概况第82页
        7.1.2 群落调查第82页
        7.1.3 植物功能性状测定第82页
        7.1.4 数据分析第82-85页
    7.2 结果第85-91页
        7.2.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多样性变化第85-87页
        7.2.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87-90页
        7.2.3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谱系结构及谱系多样性的变化第90-91页
    7.3 讨论第91-95页
        7.3.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多样性变化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91-93页
        7.3.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谱系结构和谱系多样性的变化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93-95页
第八章 基于功能冗余与功能超冗余的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第95-109页
    8.1 材料和方法第97-101页
        8.1.1 研究区概况第97页
        8.1.2 群落调查第97-98页
        8.1.3 植物功能性状测定第98页
        8.1.4 数据分析第98-101页
    8.2 结果第101-106页
        8.2.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第101-105页
        8.2.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特征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第105-106页
    8.3 讨论第106-109页
        8.3.1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相对功能丰富度的变化特征第106-107页
        8.3.2 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功能冗余和功能超冗余的变化特征第107-109页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09-113页
    9.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9.2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4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炎沙门菌sopE2与sptP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免疫生物学研究
下一篇:有机酸对肉鸡生产过程中弯曲菌作用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