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黄淮地区飑线初始对流触发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0-15页 |
| 1.2.1 飑线结构特征及生命史演变 | 第11-12页 |
| 1.2.2 飑线触发和维持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 1.2.3 初始对流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2.4 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1.3 本文拟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7-20页 |
| 2.1 资料 | 第17-18页 |
| 2.2 资料的质量控制 | 第18-19页 |
| 2.3 WRF模式简介 | 第19-20页 |
| 第3章 2009年6月14日飑线观测分析 | 第20-54页 |
| 3.1 个例简介 | 第20-21页 |
| 3.2 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特征 | 第21-24页 |
| 3.3 地面和探空资料实况 | 第24-32页 |
| 3.3.1 降水实况 | 第24-25页 |
| 3.3.2 地面测站气象要素演变分析 | 第25-30页 |
| 3.3.3 探空资料分析 | 第30-32页 |
| 3.4 卫星云图和雷达特征分析 | 第32-38页 |
| 3.4.1 可见光云图分析 | 第32-36页 |
| 3.4.2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 3.5 中尺度物理量诊断分析 | 第38-44页 |
| 3.5.1 水汽条件 | 第38-40页 |
| 3.5.2 热力条件 | 第40页 |
| 3.5.3 动力条件 | 第40-44页 |
| 3.6 边界层辐合特征分析 | 第44-52页 |
| 3.6.1 地面辐合分析 | 第44-50页 |
| 3.6.2 低层辐合分析 | 第50-52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4章 2009年6月14日飑线个例数值模拟 | 第54-73页 |
| 4.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 4.2 模拟试验结果对比 | 第55-59页 |
| 4.2.1 形势场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 4.2.2 降雨量场对比 | 第56-57页 |
| 4.2.3 雷达回波对比 | 第57-59页 |
| 4.3 中尺度分析 | 第59-71页 |
| 4.3.1 初始对流发生机制分析 | 第59-67页 |
| 4.3.2 对流发展维持机制分析 | 第67-70页 |
| 4.3.3 飑线合并机制分析 | 第70-7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5章 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73-77页 |
| 5.1 实况资料诊断分析结果 | 第73-74页 |
| 5.2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 第74页 |
| 5.3 结论 | 第74-75页 |
| 5.4 存在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