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21页 |
1.1 研究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3.1 有关国内“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 第9-15页 |
1.3.2 有关国外“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3 “体教结合”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体教结合”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1.4.1 体教结合 | 第19页 |
1.4.2 艺术体操后备人才 | 第19-20页 |
1.4.3 艺术体操高水平人才 | 第20-21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21-22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22-23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53页 |
3.1 我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7页 |
3.1.1 体育学院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4页 |
3.1.2 业余体校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5页 |
3.1.3 普通高校的形成与发展 | 第25页 |
3.1.4 中小学传统体育学校(试点校)的形成与发展 | 第25-27页 |
3.2 我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3.2.1 国家发展的需要 | 第27页 |
3.2.2 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 第27-28页 |
3.2.3 个体发展的需要 | 第28页 |
3.3 “体教结合”时代背景下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 第28-33页 |
3.3.1 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3.3.2 江苏省“体教结合”的时代背景 | 第30-32页 |
3.3.3 “体教结合”对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意义 | 第32-33页 |
3.4 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3-44页 |
3.4.1 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式 | 第33-35页 |
3.4.2 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3.4.3 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文化学习情况 | 第36-37页 |
3.4.4 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运动训练情况 | 第37-39页 |
3.4.5 江苏省艺术体操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9-42页 |
3.4.6 学校的管理情况 | 第42-44页 |
3.5 江苏省艺术体操高水平人才“体教结合”的情况 | 第44-46页 |
3.5.1 省少儿体校培养阶段的情况 | 第45页 |
3.5.2 高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培养阶段的情况 | 第45-46页 |
3.6 “体教结合”视角下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3.6.1 “体教结合”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 | 第46页 |
3.6.2 “体教结合”文化课要求不高,训练目标单一问题 | 第46页 |
3.6.3 “体教结合”艺术体操后备人才读书渠道的问题 | 第46-47页 |
3.6.4 “体教结合”教练员的管理问题 | 第47页 |
3.6.5 “体教结合”民营俱乐部的问题 | 第47-48页 |
3.7“体教结合”视角下江苏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 第48-53页 |
3.7.1 顶层设计,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 | 第48页 |
3.7.2 打破思维定式,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的有效合作 | 第48-49页 |
3.7.3 目标明确,构建合理的培养目标结构 | 第49-50页 |
3.7.4 人才战略,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构建多层次教练员人才 | 第50-51页 |
3.7.5 打通培养渠道,完善艺术体操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 第51页 |
3.7.6 引入市场机制,打开“体教结合”向市场化发展 | 第51-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6 附件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