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选题来源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20-21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国家治理能力 | 第21-22页 |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22-23页 |
(三)毛泽东治国理政思想 | 第23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三)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 第26-46页 |
一、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开启 | 第26-31页 |
(一)探索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环境 | 第26-27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探索 | 第27-29页 |
(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苏维埃政权的成立与探索 | 第29-31页 |
二、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体系 | 第31-34页 |
(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经验与教训 | 第31-32页 |
(二)国共谈判以探索和平建国道路 | 第32-33页 |
(三)毛泽东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 第33-34页 |
三、在巩固新生政权和构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过程中完善 | 第34-43页 |
(一)建国初期落后的经济社会形势 | 第34-35页 |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建设 | 第35-39页 |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实施 | 第39-41页 |
(四)毛泽东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 第41-43页 |
四、在“左”倾错误的干扰下遭遇挫折 | 第43页 |
(一)国家治理偏离正常轨道 | 第43页 |
(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 第43页 |
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继续发展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形态 | 第46-74页 |
一、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 | 第46-57页 |
(一)推进政治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第46-47页 |
(二)改进社会治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 第47-49页 |
(三)探索经济发展: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 第49-51页 |
(四)深化文化繁荣:坚持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 第51-53页 |
(五)完善治理体系建设:理顺发展关系 | 第53-55页 |
(六)创新治理能力建设路径:吸收国外有益经验 | 第55-57页 |
二、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力形态 | 第57-65页 |
(一)战略规划能力 | 第57-60页 |
(二)政治整合能力 | 第60-62页 |
(三)组织动员能力 | 第62-64页 |
(四)制度构建能力 | 第64-65页 |
三、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成果 | 第65-74页 |
(一)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济成果 | 第66-70页 |
(二)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成果 | 第70-71页 |
(三)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外交成果 | 第71-72页 |
(四)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成果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传统渊源 | 第74-97页 |
一、毛泽东探索经世治国的传统文化因子 | 第74-80页 |
(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渊源 | 第74-76页 |
(二)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显著的中国特色 | 第76-78页 |
(三)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 第78-80页 |
二、毛泽东探索治国理政的儒家思想资源 | 第80-87页 |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与内容 | 第80-82页 |
(二)毛泽东对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 | 第82-85页 |
(三)毛泽东对儒家治国思想的改造 | 第85-87页 |
三、毛泽东探索治国理政能力的价值支撑 | 第87-97页 |
(一)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哲学 | 第87-90页 |
(二)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哲学 | 第90-93页 |
(三)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哲学 | 第93-97页 |
第五章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基础 | 第97-112页 |
一、“对立统一”的矛盾理论 | 第97-100页 |
(一)毛泽东对“对立统一”矛盾理论的阐释 | 第97-98页 |
(二)运用对立统一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矛盾 | 第98-99页 |
(三)矛盾理论对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二、“一分为三”辩证法 | 第100-104页 |
(一)毛泽东“一分为三”辩证法的理论来源 | 第100-102页 |
(二)毛泽东对“一分为三”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 | 第102-103页 |
(三)“一分为三”辩证法在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 第103-104页 |
三、德治主义思想 | 第104-108页 |
(一)毛泽东德治主义思想的渊源 | 第104-105页 |
(二)毛泽东德治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05-107页 |
(三)毛泽东德治主义思想蕴含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道 | 第107-108页 |
四、主观能动性与速决性思维 | 第108-112页 |
(一)毛泽东哲学对主观能动性的阐述 | 第108-109页 |
(二)主观能动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运用 | 第109-110页 |
(三)速决性思维的功与过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多维反思 | 第112-134页 |
一、经验与总结 | 第112-122页 |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112-114页 |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构 | 第114-116页 |
(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 | 第116-118页 |
(四)国家统一与外交事业 | 第118-120页 |
(五)党的建设 | 第120-122页 |
二、探索与失误 | 第122-127页 |
(一)高度自信:追求过于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模式 | 第122-123页 |
(二)急于求成:违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 第123-124页 |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估计与研判国内主要矛盾 | 第124-125页 |
(四)个人专断与个人崇拜:放松对传统文化糟粕的警惕 | 第125-127页 |
三、发展与反思 | 第127-134页 |
(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 | 第127-129页 |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明确: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 第129-131页 |
(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与依法治国 | 第131-132页 |
(四)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三个代表”到全面从严治党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遗产及其当代价值 | 第134-152页 |
一、评价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视角 | 第134-138页 |
(一)政治哲学视角 | 第134-135页 |
(二)历史哲学视角 | 第135-137页 |
(三)文化哲学视角 | 第137-138页 |
二、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法论意义 | 第138-144页 |
(一)思想路线引领:坚持“实事求是” | 第139-140页 |
(二)道路自抉:坚持“独立自主” | 第140-141页 |
(三)党群关系回归:践行“群众路线” | 第141-142页 |
(四)辩证施治:坚持“矛盾分析法” | 第142-143页 |
(五)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治国文化“古为今用” | 第143-144页 |
三、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代价值 | 第144-152页 |
(一)立足国情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 第145-146页 |
(二)强化党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地位 | 第146-148页 |
(三)确保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整体性推进 | 第148-149页 |
(四)以改革创新为抓手驱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149-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8页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