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冬青ISSR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成分动态规律初探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19页 |
1.1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DNA指纹图谱 | 第11-12页 |
1.1.2 ISSR原理及特点 | 第12页 |
1.1.3 ISSR技术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12-13页 |
1.1.4 ISSR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 毛冬青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毛冬青的药理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毛冬青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优化 | 第19-24页 |
2.1 材料采集、试剂及仪器 | 第1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毛冬青DNA提取方法优化 | 第19-20页 |
2.2.2 电泳及观察 | 第20-21页 |
2.2.3 DNA样品检测及纯化 | 第2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1-22页 |
2.3.1 提取方法优化结果 | 第21-22页 |
2.3.2 单因素考察优化蛋白酶K用量 | 第22页 |
2.4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毛冬青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4-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试剂及仪器 | 第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3.2.1 PCR反应体系正交设计优化 | 第24-25页 |
3.2.2 引物筛选 | 第25-26页 |
3.2.3 退火温度优化 | 第26页 |
3.2.4 多态性筛选 | 第26-2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7-31页 |
3.3.1 正交反应体系优化结果直观分析 | 第27页 |
3.3.2 引物、退火温度筛选 | 第27-29页 |
3.3.3 引物多态性筛选 | 第29-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毛冬青I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33-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2.1 样品选择 | 第36页 |
4.2.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页 |
4.2.3 ISSR-PCR | 第36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7-45页 |
4.3.1 DNA提取结果 | 第37-38页 |
4.3.2 ISSR-PCR实验结果 | 第38页 |
4.3.3 ISSR标记的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 第38-44页 |
4.3.4 毛冬青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毛冬青不同部位及全年成分动态累积分析 | 第46-58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5.1.1 仪器 | 第46页 |
5.1.2 试药 | 第4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5.2.1 供试药品及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5.2.2 色谱条件 | 第47页 |
5.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7页 |
5.2.4 提取方法优化 | 第47-50页 |
5.3 方法学考察 | 第50-53页 |
5.3.1 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50-51页 |
5.3.2 线性关系 | 第51页 |
5.3.3 精密度实验 | 第51-52页 |
5.3.4 重复性实验 | 第52页 |
5.3.5 稳定性实验 | 第52-53页 |
5.3.6 加样回收实验 | 第53页 |
5.4 样品含量测定 | 第53-57页 |
5.4.1 不同部位毛冬青成分分析 | 第53-54页 |
5.4.2 不同采集时间毛冬青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5.5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一] 毛冬青生境照 | 第65-69页 |
[附录二] 毛冬青ISSR扩增结果 | 第69-72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