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语音压缩技术概述 | 第11-15页 |
1.3 语音编码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声码器及测试 | 第18-43页 |
2.1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声码器编码原理 | 第18-27页 |
2.1.1 预处理 | 第18页 |
2.1.2 基音周期的计算与分析 | 第18-22页 |
2.1.3 子带声音强度的计算与量化 | 第22页 |
2.1.4 增益的计算与量化 | 第22-23页 |
2.1.5 线性预测分析与码本的生成 | 第23-26页 |
2.1.6 傅立叶级数幅值的计算与量化 | 第26页 |
2.1.7 纠错码 | 第26-27页 |
2.2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声码器解码原理 | 第27-30页 |
2.2.1 基音周期译码与纠错译码 | 第28页 |
2.2.2 增益译码与抑制 | 第28-29页 |
2.2.3 参数插值 | 第29-30页 |
2.2.4 混合激励与滤波 | 第30页 |
2.2.5 语音合成 | 第30页 |
2.3 合成语音质量测试及分析 | 第30-37页 |
2.4 通信误码对语音性能的影响 | 第37-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自适应差分技术的编码方法改进 | 第43-55页 |
3.1 语音预加重处理 | 第43-45页 |
3.2 语音增强算法的实现 | 第45-48页 |
3.3 低速率语音编码的实现 | 第48-54页 |
3.3.1 采样值s(k)与s_e(k)的关系 | 第48页 |
3.3.2 自适应量化与编码输出 | 第48-49页 |
3.3.3 阶矩自适应因子 | 第49-50页 |
3.3.4 速度控制 | 第50页 |
3.3.5 自适应逆量化器输出 | 第50页 |
3.3.6 自适应预测 | 第50-51页 |
3.3.7 单频和瞬变调整 | 第51-52页 |
3.3.8 低速率语音合成质量分析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混合线性激励编码算法的硬件实现 | 第55-68页 |
4.1 硬件平台的选择 | 第55-56页 |
4.2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编码算法的硬件平台 | 第56-57页 |
4.3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编码算法的软件算法调试 | 第57-64页 |
4.3.1 DSP开发环境 | 第57-58页 |
4.3.2 软件实现 | 第58-63页 |
4.3.3 MELP算法移植 | 第63-64页 |
4.4 语音测试结果 | 第64-67页 |
4.4.1 单帧语音信号的编解码测试 | 第65-66页 |
4.4.2 多帧语音信号的编解码测试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基于MELP编码的语音通信技术测试与试验 | 第68-79页 |
5.1 水下语音通信系统 | 第68-70页 |
5.1.1 OFDM算法基本体系 | 第68页 |
5.1.2 基于OFDM的水下通信系统 | 第68-69页 |
5.1.3 水下语音通信平台测试 | 第69-70页 |
5.2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水下系统试验 | 第70-72页 |
5.2.1 实验设计 | 第71页 |
5.2.2 实验平台搭建 | 第71-72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2-78页 |
5.3.1 基于2.4Kb/s速率水下水下通信系统的实验 | 第72-75页 |
5.3.2 改进后的水下语音通信系统的实验 | 第75-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