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媒介与新生代农民工赋权问题研究--以成都市农民工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赋权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新媒介与弱势群体赋权第13页
        1.2.3 中国弱势群体的新媒介赋权研究第13-14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4-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15页
        1.3.2 研究框架第15页
        1.3.3 本研究的假设和理论观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页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新媒介传播与赋权理论第17-23页
    2.1 新媒介传播的特点第17-18页
        2.1.1 个性化突出第17页
        2.1.2 受众选择多样化第17-18页
        2.1.3 形式丰富、发布实时第18页
    2.2 赋权理论第18-20页
        2.2.1 概念第18-19页
        2.2.2 赋权理论第19-20页
    2.3 农民工赋权及其内容第20-23页
        2.3.1 经济层面第20页
        2.3.2 政治层面第20-21页
        2.3.3 社会层面第21-23页
第3章 农民工赋权的媒介环境与媒介实践:以成都市农民工为例第23-32页
    3.1 媒介使用情况第23-25页
        3.1.1 媒介的使用普及率第23-24页
        3.1.2 媒介使用特征第24-25页
    3.2 媒介赋权的实践第25-28页
        3.2.1 传统媒介的赋权实践第26-27页
        3.2.2 新媒介的赋权实践第27-28页
    3.3 媒介赋权的使用需求与评价第28-32页
        3.3.1 使用需求第28-30页
        3.3.2 使用评价第30-32页
第4章 新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赋权中的角色与功能分析第32-35页
    4.1 新生代农民工赋权中的媒介角色第32-33页
    4.2 新生代农民工赋权中的媒介功能第33页
    4.3 新生代农民工赋权中的媒介角色与功能效果评价第33-35页
第5章 农民工群体赋权中的新媒介困境和出路第35-40页
    5.1 农民工赋权的新媒介困境第35-37页
        5.1.1 权利意识的非主体化第35-36页
        5.1.2 赋权渠道的非制度化第36页
        5.1.3 利益表达的非法制化第36-37页
    5.2 农民工赋权的新媒介出路第37-40页
        5.2.1 个人层面第37页
        5.2.2 社区层面第37-38页
        5.2.3 组织层面第38-39页
        5.2.4 社会参与层面第39-40页
第6章 新媒介在农民工赋权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第40-44页
    6.1 新媒介赋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0-41页
        6.1.1 新媒介企业监管缺位第40页
        6.1.2 新媒介信息的非专业化第40-41页
        6.1.3 新媒介赋权关注度低第41页
    6.2 完善新媒介赋权的对策思考第41-44页
        6.2.1 加强信息的把关释权与把关放权第41-42页
        6.2.2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正确引导信息传播第42页
        6.2.3 意见领袖发挥其自身作用第42-43页
        6.2.4 网络实名制认证第43页
        6.2.5 新媒介赋权合法性的界定第43-44页
结论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审计意见视角的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预警研究
下一篇:钢铁企业生态创新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