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杯芳烃 | 第11-13页 |
1.1.1 杯芳烃简介 | 第11页 |
1.1.2 杯芳烃的化学修饰 | 第11-12页 |
1.1.3 杯芳烃的应用 | 第12-13页 |
1.1.3.1 分离、回收金属离子 | 第12-13页 |
1.1.3.2 催化剂 | 第13页 |
1.2 壳聚糖 | 第13-15页 |
1.2.1 壳聚糖简介 | 第13-14页 |
1.2.2 壳聚糖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2.1 金属离子吸附 | 第14页 |
1.2.2.2 抑制细菌活性 | 第14页 |
1.2.2.3 絮凝剂 | 第14-15页 |
1.2.2.4 保鲜剂 | 第15页 |
1.3 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及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 第15-20页 |
1.3.1 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3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7-20页 |
1.3.3.1 三氟甲磺酸杯芳烃酯的合成 | 第17-18页 |
1.3.3.2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合成 | 第18页 |
1.3.3.3 目标产物与原料对各类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测定及对比 | 第18-20页 |
2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0-33页 |
2.1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合成 | 第20-22页 |
2.1.1 仪器和试剂 | 第20页 |
2.1.1.1 仪器 | 第20页 |
2.1.1.2 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1.2.1 杯芳烃三氟甲磺酸酯的合成 | 第20-21页 |
2.1.2.2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合成 | 第21页 |
2.1.2.3 合成条件优化 | 第21-22页 |
2.1.2.4 溶解性测试 | 第22页 |
2.1.2.5 红外光谱 | 第22页 |
2.1.2.6 扫描电镜 | 第22页 |
2.1.2.7 X射线衍射 | 第22页 |
2.1.2.8 ~(13)C固体核磁共振 | 第22页 |
2.1.2.9 元素分析 | 第22页 |
2.2 溶解性测试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2页 |
2.3.1 合成条件优化 | 第23-25页 |
2.3.1.1 杯芳烃三氟甲磺酸酯最佳合成条件的筛选 | 第23页 |
2.3.1.2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最佳合成温度筛选 | 第23页 |
2.3.1.3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筛选 | 第23-25页 |
2.3.2 结构表征 | 第25-32页 |
2.3.2.1 红外光谱 | 第25页 |
2.3.2.2 扫描电镜 | 第25-28页 |
2.3.2.3 X射线衍射 | 第28-30页 |
2.3.2.4 ~(13)C固体核磁共振 | 第30页 |
2.3.2.5 元素分析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3 新型杯芳烃-壳聚糖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3-42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1.1 不同金属离子对于分光光度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3.1.1.1 对Fe(Ⅲ)吸附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1.1.2 对重铬酸根吸附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1.1.3 对镉(Ⅱ)、汞(Ⅲ)、铅(Ⅱ)的吸附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1.1.4 对镧(Ⅲ)、铈(Ⅲ)、铕(Ⅲ)的吸附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1.2 不同吸附剂对于吸附方法的选择 | 第34页 |
3.1.2.1 C[n]CSP的吸附性能测定及C[n]的对比吸附性能测定 | 第34页 |
3.1.2.2 壳聚糖的对比吸附性能测定 | 第3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2.1 不同金属离子的标准曲线 | 第34-38页 |
3.2.1.1 Fe (Ⅲ)的标准曲线 | 第34-36页 |
3.2.1.2 重铬酸根的标准曲线 | 第36页 |
3.2.1.3 镉(Ⅱ)、汞(Ⅲ)、铅(Ⅱ)的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3.2.1.4 对镧(Ⅲ)、铈(Ⅲ)、铕(Ⅲ)的标准曲线 | 第37-38页 |
3.2.2 吸附性能对比 | 第38-40页 |
3.2.2.1 对Fe (Ⅲ)、Cd(Ⅱ)、Pb (Ⅲ)、Hg(Ⅱ)的吸附性能对比测试 | 第38-39页 |
3.2.2.2 对重铬酸根的吸附性能对比测试 | 第39-40页 |
3.2.2.3 对La(Ⅲ)、Ce (Ⅲ)、Eu (Ⅲ)的吸附性能对比测试 | 第40页 |
3.3 小结 | 第40-42页 |
4 结论 | 第42-43页 |
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3-44页 |
6 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