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的历史及其特点 | 第11-18页 |
1.2.1 我国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简介 | 第11-14页 |
1.2.2 国外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发展 | 第14-17页 |
1.2.3 对国内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发展现状总结 | 第17-18页 |
1.3 客运特点下的人车一体化运输方式 | 第18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2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总体方案设计 | 第21-30页 |
2.1 运输小汽车对车辆的技术要求 | 第21页 |
2.2 方案设计思想与原则 | 第21-22页 |
2.3 车体长、宽、高等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22-24页 |
2.3.1 车体长度等参数的确定 | 第23页 |
2.3.2 车辆高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 第23-24页 |
2.3.3 车体宽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 第24页 |
2.4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总体方案的确定 | 第24-26页 |
2.5 曲线通过能力计算 | 第26-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主体结构设计 | 第30-44页 |
3.1 载重梁弯曲强度和刚度的计算 | 第31-36页 |
3.1.1 上层地板 | 第31-33页 |
3.1.2 中部下层地板 | 第33页 |
3.1.3 车厢一、二位端下层地板 | 第33-36页 |
3.2 下层底架的结构设计 | 第36-37页 |
3.3 上层底架的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3.4 车顶的结构设计 | 第38-39页 |
3.5 端墙的结构设计 | 第39页 |
3.6 内部隔墙的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3.7 转向架与车钩缓冲装置的选取 | 第40-43页 |
3.7.1 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 | 第40-41页 |
3.7.2 209T型转向架 | 第41-43页 |
3.8 可行性分析 | 第4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车体静强度分析和模态分析 | 第44-54页 |
4.1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4.2 车体静强度计算 | 第45-48页 |
4.2.1 结构简介 | 第45页 |
4.2.2 建立力学模型与材料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3 划分网格 | 第46-47页 |
4.2.4 计算载荷 | 第47-48页 |
4.3 车体静强度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在工况Ⅰ情况下的静强度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4.3.2 在工况Ⅱ情况下的静强度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4.4 车体模态分析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车厢侧门及操控系统设计 | 第54-63页 |
5.1 车厢侧门设计 | 第54-58页 |
5.1.1 车厢侧门功能要求 | 第54页 |
5.1.2 各类车厢侧门结构原理 | 第54-57页 |
5.1.3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侧门设计 | 第57-58页 |
5.2 车厢侧门操控系统设计 | 第58-62页 |
5.2.1 操控系统组成总体结构 | 第58-59页 |
5.2.2 操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59-60页 |
5.2.3 操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60-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辆外观涂装设计 | 第63-76页 |
6.1 我国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外观涂装设计分析 | 第63-68页 |
6.1.1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文字标记 | 第63-65页 |
6.1.2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涂装色彩分析 | 第65-67页 |
6.1.3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防腐涂装分析 | 第67-68页 |
6.2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涂装色彩的构建 | 第68-71页 |
6.2.1 涂装色彩的组合方式 | 第68-70页 |
6.2.2 涂装色彩的搭配方式 | 第70-71页 |
6.3 25G型客车外观涂装色彩分析 | 第71-72页 |
6.4 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外观涂装设计 | 第72-75页 |
6.4.1 设计方案一 | 第74-75页 |
6.4.2 设计方案二 | 第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A 近五年销售最好的小汽车车型尺寸统计 | 第81-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