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番荔素纳米靶向制剂及抗肿瘤增效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第13-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34页
    1. 番荔素内酯的研究概况第15-20页
        1.1 番荔枝内酯结构及特点第15-16页
        1.2 高效抗肿瘤作用第16-17页
        1.3 独特的抗肿瘤机理及作用特点第17-18页
        1.4 番荔素的毒理学研究第18页
        1.5 番荔素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第18页
        1.6 番荔素抗肿瘤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8-19页
        1.7 番荔枝内酯现有给药系统研究进展第19-20页
    2. 难溶性药物制备成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展第20-24页
        2.1 纳米混悬剂的概念及特点第20-21页
        2.2 纳米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解决策略第21-22页
        2.3 纳米混悬剂的给药途径及应用第22-24页
    3. 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简介第24-28页
        3.1 被动靶向策略第25页
        3.2 主动靶向策略第25-26页
        3.3 叶酸介导的纳米给药系统第26-28页
    4. 环糊精超分子组装体在纳米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第28-32页
    5. 立题依据和研究方案第32-34页
        5.1 立题依据第32页
        5.2 研究方案第32-34页
第二章 番荔素的处方前研究第34-39页
    1. 试剂与仪器第34页
        1.1 试剂第34页
        1.2 仪器第34页
    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2.1 ACGs体外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4-35页
        2.2 ACGs理化性质研究第3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5-37页
        3.1 ACGs体外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5-37页
        3.2 ACGs理化性质研究第37页
    4. 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稳定剂制备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研究第39-70页
    第一节 试剂与仪器第40-42页
        1. 试剂第40页
        2. 仪器第40页
        3. 动物与细胞第40-42页
    第二节 ACGs-NSps的制备工艺条件考察及处方优化第42-47页
        1. 实验方法第42-43页
            1.1 ACGs-NSps制备方法的确定第42页
            1.2 ACGs-NSps的处方优化第42页
            1.3 是否高压匀质的考察第42-4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3-46页
            2.1 ACGs-NPs制备方法的确定第43页
            2.2 ACGs-NSps的处方确定第43-45页
            2.3 是否高压匀质第45-46页
        3. 小结第46-47页
    第三节 环糊精两亲性超分子稳定剂的结构探究及表征第47-51页
        1. 实验方法第47-48页
            1.1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第47页
            1.2 空白纳米粒的TEM观察第47页
            1.3 空白纳米粒的DSC表征第47页
            1.4 自组装稳定剂的~1H NMR验证第47-48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8-50页
            2.1 空白纳米粒的表征第48页
            2.2 空白纳米粒的TEM观察第48-49页
            2.3 空白纳米粒的DSC表征第49页
            2.4 HP-β-CD-SPC自组装稳定剂的~1H NMR验证第49-50页
        3. 小结第50-51页
    第四节 ACGs-NSps的体外表征第51-56页
        1. 实验方法第51-52页
            1.1 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51页
            1.2 透射电镜观察第51页
            1.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51页
            1.4 ACGs-NSps的体外稳定性考察第51-52页
            1.5 体外释放行为考察第5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2-55页
            2.1 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52-53页
            2.2 透射电镜观察第53页
            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53页
            2.4 ACGs-NSps的体外稳定性第53-54页
            2.5 体外释放行为第54-55页
        3. 小结第55-56页
    第五节 ACGs-NSps的给药适宜性研究及冻干工艺考察第56-61页
        1. 实验方法第56-57页
            1.1 ACGs-NSps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考察第56页
            1.2 ACGs-NSps在血浆中的粒径稳定性考察第56页
            1.3 溶血性考察第56页
            1.4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第56-5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7-60页
            2.1 ACGs-NSps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第57页
            2.2 ACGs-NSps在血浆中的稳定性第57-58页
            2.3 溶血结果第58-59页
            2.4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第59-60页
        3. 小结第60-61页
    第六节 MTT法评价ACGs-NSps体外的细胞毒性第61-64页
        1. 方法第61-62页
            1.1 细胞培养第61页
            1.2 MTT实验第61-6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3. 小结第63-64页
    第七节 ACGs-NSps对H22荷瘤鼠药效学及毒性评价第64-69页
        1. 方法第64-65页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64页
            1.2 实验分组与给药第64页
            1.3 药效学考察指标第64页
            1.4 肝肾毒性考察第64-6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5-68页
            2.1 肿瘤体积及体重的变化第65页
            2.2 抑瘤率第65-66页
            2.3 肝肾毒性第66-68页
        3. 小结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叶酸靶向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研究第70-109页
    第一节 试剂与仪器第71-73页
        1. 试剂第71页
        2. 仪器第71-72页
        3. 动物与细胞第72-73页
    第二节 叶酸修饰的β环糊精的合成与表征第73-77页
        1. 实验方法第73页
            1.1 FA-β-CD的合成及纯化第7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3-76页
        3. 小结第76-77页
    第三节 FA-ACGs-NSps的制备及体外表征第77-82页
        1. 实验方法第77-78页
            1.1 FA-ACGs-NSps的制备第77页
            1.2 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77页
            1.3 透射电镜观察第77页
            1.4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77页
            1.5 FA-ACGs-Nsps的体外稳定性考察第77-78页
            1.6 FA-ACGs-Nsps的体外释放行为考察第78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8-81页
            2.1 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78-79页
            2.2 透射电镜观察第79页
            2.3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79-80页
            2.4 FA-ACGs-NSp的体外稳定性第80页
            2.5 FA-ACGs-NSps的体外释放行为第80-81页
        3. 小结第81-82页
    第四节 4T1细胞对FA-ACGs-Nsps的摄取及其机制研究第82-91页
        1. 实验方法第82-84页
            1.1 Cy5.5荧光分析方法的建立第82页
            1.2 荧光标记的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表征第82-83页
            1.3 4T1细胞对FA-ACGs/Cy5.5-NSps的摄取实验第83页
            1.4 4T1细胞对FA-ACGs/Cy5.5-NSps的摄取机制研究第83-8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84-89页
            2.1 Cy5.5荧光分析方法的建立第84-85页
            2.2 FA-ACGs/Cy5.5-ACGs的制备和体外表征第85-86页
            2.3 4T1细胞对FA-ACGs/Cy5.5-NSps的摄取实验第86-88页
            2.4 4T1细胞对FA-ACGs/Cy5.5-NSps的摄取机制第88-89页
        3. 小结第89-91页
    第五节 MTT法评价FA-ACGs-NSps的体外细胞毒第91-95页
        1. 实验方法第91页
            1.1 细胞培养第91页
            1.2 MTT实验第9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1-93页
        3. 小结第93-95页
    第六节 FA-ACGs-NSps的组织分布第95-103页
        1. 实验方法第95-97页
            1.1 DiR荧光分析方法的建立第95-96页
            1.2 包载DiR的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和体外表征第96页
            1.3 FA-ACGs/DiR-NSps在4T1荷瘤小鼠内的组织分布实验第96-9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7-102页
            2.1 DiR荧光分析方法的建立第97-98页
            2.2 包载DiR的叶酸靶向番荔素纳米混悬剂(FA-ACGs/DiR-ACGs)的制备和体外表征第98-100页
            2.3 FA-ACGs/DiR-NSps在4T1荷瘤小鼠内的组织分布实验第100-102页
        3. 小结第102-103页
    第七节 FA-ACGs-NSps对4T1荷瘤小鼠的药效学以及毒性评价第103-107页
        1. 实验方法第103-104页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103页
            1.2 实验分组与给药第103页
            1.3 药效学考察指标第103页
            1.4 肝肾毒性考察第103-10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04-106页
        3. 小结第106-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五章 叶酸主动靶向长循环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初探第109-124页
    第一节 试剂与仪器第111-112页
        1. 试剂第111页
        2. 仪器第111页
        3. 动物与细胞第111-112页
    第二节 FA-PEG-ACGs的处方摸索及表征第112-116页
        1. 实验方法第112-113页
            1.1 FA-PEG-ACGs的处方摸索第112页
            1.2 FA-PEG-ACGs的体外稳定性考察第112-11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13-114页
            2.1 FA-PEG -ACGs的处方确定第113-114页
            2.2 FA-PEG-ACGs的体外稳定性第114页
        3. 小结第114-116页
    第三节 FA-PEG-ACGs对HeLa荷瘤小鼠的药效学研究第116-120页
        1. 实验方法第116页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116页
            1.2 实验分组与给药第116页
            1.3 药效学考察指标第116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16-119页
        3. 小结第119-120页
    第四节 FA-PEG-ACGs的急性毒性考察第120-123页
        1. 实验方法第12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20-122页
            2.1 毒性作用分析第120-121页
            2.2 死亡发生时间分析第121-122页
            2.3 体重变化第122页
            2.4 Bliss方法斜率B分析第122页
        3. 小结第122-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全文总结第124-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4页
附录一 转博前硕士阶段(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的研究内容 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稳定剂制备长循环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的研究第134-158页
    第一节 试剂与仪器第135-137页
        1. 试剂第135页
        2. 仪器第135-136页
        3. 动物与细胞第136-137页
    第二节 PEG1000修饰的β环糊精的合成与表征第137-140页
        1. 实验方法第137-138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38-139页
        3. 小结第139-140页
    第三节 PEG-HCPT-NSps的制备及表征第140-144页
        1. 实验方法第140-141页
            1.1 PEG-HCPT-NSps的制备第140页
            1.2 是否高压匀质的考察第140页
            1.3 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140页
            1.4 透射电镜观察第140页
            1.5 X射线衍射分析第140-14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41-143页
            2.1 PEG-HCPT-NSps的制备及表征第141-142页
            2.2 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第142页
            2.3 透射电镜观察第142-143页
            2.4 X射线衍射分析第143页
        3. 小结第143-144页
    第四节 PEG-HCPT-NSps的稳定性考察第144-147页
        1. 实验方法第144页
            1.1 PEG-HCPT-NSps在5%葡萄糖溶液、PBS、血浆中的稳定性考察第144页
            1.2 冻干复溶稳定性第144页
            1.3 4℃放置稳定性第14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44-146页
            2.1 PEG-HCPT-NSps在5%葡萄糖溶液、PBS、血浆中的稳定性考察第144-145页
            2.2 冻干复溶稳定性第145-146页
            2.3 4℃放置稳定性第146页
        3. 小结第146-147页
    第五节 PEG-HCPT-NSps的体外释放行为考察第147-149页
        1. 实验方法第14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47-148页
        3. 小结第148-149页
    第六节 PEG-HCPT-NSps的MTT细胞毒考察第149-152页
        1. 实验方法第149页
            1.1 细胞培养第149页
            1.2 MTT实验第14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49-151页
        3. 小结第151-152页
    第七节 PEG-HCPT-NSp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152-154页
        1. 实验方法第15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52-153页
        3. 小结第153-154页
    第八节 PEG-HCPT-NSps在H22荷瘤小鼠内药效学及毒性评价第154-158页
        1. 方法第154-155页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154页
            1.2 实验分组与给药第154页
            1.3 药效学考察指标第154-15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55-157页
            2.1 肿瘤体积及体重的变化第155-157页
        3. 小结第157-158页
全文总结第158-159页
作者简介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检测系统
下一篇:溶液法制备IGZO薄膜及其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