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2-15页 |
2.1.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12-13页 |
2.1.2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 | 第13-15页 |
2.2 心肌组织获取与处理 | 第15-20页 |
2.2.1 解剖和观察测量 | 第15-16页 |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16-17页 |
2.2.3 样本深低温保存 | 第17-19页 |
2.2.4 基因检测 | 第19-20页 |
2.3 心肌组织蜡块制备 | 第20-21页 |
2.4 马松染色与定量分析 | 第21页 |
2.5 心肌组织凋亡分析 | 第21-22页 |
2.6 免疫荧光染色 | 第22-23页 |
2.7 透射电镜检查 | 第23-24页 |
2.8 心肌组织线粒体DNA相对定量 | 第24-25页 |
2.9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5-29页 |
2.10 心肌组织代谢物含量测定 | 第29-32页 |
2.10.1 心肌组织代谢物提取 | 第29页 |
2.10.2 代谢物分析 | 第29-32页 |
2.1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3 结果 | 第34-64页 |
3.1 入选患者临床信息 | 第34-36页 |
3.2 心衰的基本特征 | 第36-41页 |
3.3 脂肪酸代谢 | 第41-48页 |
3.4 葡萄糖代谢 | 第48-52页 |
3.5 谷氨酸代谢 | 第52-56页 |
3.5.1 线粒体谷氨酸底物利用 | 第52-54页 |
3.5.2 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 | 第54-56页 |
3.6 三羧酸循环 | 第56-58页 |
3.7 抗氧化防御与氧化应激损伤 | 第58-64页 |
4 讨论 | 第64-78页 |
4.1 ARVC/D右室心肌中脂肪细胞来源 | 第64-65页 |
4.2 心肌脂毒性的发生机制 | 第65-68页 |
4.3 线粒体谷氨酸底物利用障碍 | 第68-69页 |
4.4 心衰心肌共有的能量代谢特征 | 第69-71页 |
4.5 ARVC右室心肌特异性代谢特征 | 第71-75页 |
4.5.1 右室心肌谷胱甘肽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损伤 | 第71-75页 |
4.5.2 右室心肌氨中毒与氧化和硝化应激损伤 | 第75页 |
4.6 研究缺陷 | 第75-78页 |
5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文献综述:右室心衰的发生机制 | 第9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缩略词表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