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应对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1页
        1.2.1 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第13-14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3 研究述评第20-21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1-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页
    1.4 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变规律第23-33页
    2.1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第23-24页
        2.1.1 网络舆情的内涵第23-24页
        2.1.2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第24页
    2.2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第24-27页
        2.2.1 环境事件通常是网络舆情的焦点话题第25页
        2.2.2 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周边公众是网络舆情主体第25-26页
        2.2.3 环境事件的处理进程与网络舆情热度成反比第26页
        2.2.4 环境事件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第26-27页
    2.3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第27-33页
        2.3.1 形态突变规律第27-28页
        2.3.2 信息聚合规律第28-29页
        2.3.3 传染交互规律第29-30页
        2.3.4 群体极化规律第30-31页
        2.3.5 自然衰变规律第31-33页
第3章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第33-43页
    3.1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表现形式第33-36页
        3.1.1 网络谣言第33页
        3.1.2 言论攻击第33-34页
        3.1.3 恶意跟帖第34-35页
        3.1.4 人肉搜索第35页
        3.1.5 微博“约架”第35-36页
    3.2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第36-38页
        3.2.1 环境网络舆情危机源的生成第36-37页
        3.2.2 环境网络舆情危机的萌发第37页
        3.2.3 环境网络舆情危机的激化第37-38页
        3.2.4 环境网络舆情危机的全面爆发第38页
    3.3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第38-43页
        3.3.1 社会分配不公导致民众长期积有怨气第38-39页
        3.3.2 涉事单位对环境事件处理不当,甚至封锁所有消息第39页
        3.3.3 政府有关部门对环境事件处理进展情况的报道失实第39-40页
        3.3.4 政府部门对民众呼声视而不见,甚至刻意隐瞒真相第40页
        3.3.5 政府对环境事件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的监控与引导第40-41页
        3.3.6 一些不法分子或反华势力借机网上炒作,挑起事端第41-43页
第4章 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第43-59页
    4.1 健全应对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法律制度第43-46页
        4.1.1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第44-45页
        4.1.2 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第45页
        4.1.3 加大对有害网络舆情信息的执法力度第45-46页
    4.2 加强应对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引导第46-49页
        4.2.1 制定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第46-47页
        4.2.2 建设环境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47-48页
        4.2.3 建立环境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第48-49页
    4.3 推进环保部门应对舆情危机的环保信息化建设第49-52页
        4.3.1 做好环境事件前期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第49-50页
        4.3.2 建立环境事件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第50-51页
        4.3.3 结合大数据促进常态化环保信息公开第51-52页
    4.4 加强应对环境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网络媒体把关第52-55页
        4.4.1 联手传统主流媒体杜绝环境事件虚假新闻第52-53页
        4.4.2 创新网络媒体对环境网络舆情的把关技术第53-54页
        4.4.3 强化网络“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第54-55页
    4.5 构建政府、网络媒体、公众多方合作沟通模式第55-59页
        4.5.1 加强政府与网络媒体的相互合作第56-57页
        4.5.2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第57页
        4.5.3 加强网络媒体与公众的信息传递第57-5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译目的论视域下《伤寒论》英译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