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 本文的重点 | 第16页 |
2. 本文的难点 | 第16页 |
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民族精神培育概述 | 第18-30页 |
(一) 概念解析 | 第18-22页 |
1. 民族精神 | 第18页 |
2. 中华民族精神 | 第18-22页 |
3.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第22页 |
(二) 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 | 第22-23页 |
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 | 第23-26页 |
(三)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 第26-30页 |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 第26-27页 |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 第27页 |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27-29页 |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9-30页 |
二、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调查 | 第30-50页 |
(一)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 | 第30-44页 |
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30-31页 |
2.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情况 | 第31-44页 |
(二)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1. 部分学生国家认同感弱化 | 第44-45页 |
2. 部分学生民族文化认识不够 | 第45-46页 |
3. 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 第46-47页 |
4. 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 | 第47页 |
5. 部分学生个人精神品质有待提升 | 第47-48页 |
6. 部分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环节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三、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8页 |
(一) 地区经济滞后弱化国家认同感 | 第50-52页 |
1. 同学之间对比产生自卑感 | 第51页 |
2. 国家之间横向比较产出不满情绪 | 第51-52页 |
(二)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52-53页 |
1. 社会“失范” | 第52-53页 |
2. 社会“失衡” | 第53页 |
(三) 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 | 第53-54页 |
1. 网络的两面性 | 第54页 |
2. 网络监管不力 | 第54页 |
(四) 高校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滞后与不足 | 第54-56页 |
1. 民族精神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55页 |
2. 民族精神的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 第55页 |
3. 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有待丰富 | 第55-56页 |
(五) 家庭教育的乏力 | 第56-58页 |
1. 父母受教育水平低 | 第56-57页 |
2. 对子女教育存在误区 | 第57页 |
3. 父母溺爱心理 | 第57-58页 |
四、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58-74页 |
(一)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 第58-60页 |
1.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58页 |
2.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第58-59页 |
3.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 第59-60页 |
(二)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 第60-74页 |
1. 紧扣时代主题,丰富培育内容 | 第60-63页 |
2. 变革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 | 第63-64页 |
3.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 第64-66页 |
4. 激活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 | 第66-67页 |
5. 参照他国做法,借鉴先进经验 | 第67-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注释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