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1.1 目的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 | 第14-16页 |
1.2.2.1 农田碳通量观测技术 | 第14-15页 |
1.2.2.2 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影响农田碳通量的环境因子 | 第16-17页 |
1.2.3.1 光合有效辐射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2.3.2 温度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3 土壤水分状况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17页 |
1.2.4 极端降水事件 | 第17-18页 |
1.2.5 涝渍对玉米的影响 | 第18-19页 |
2 试验地概况与观测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9-20页 |
2.2 观测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常规气象及土壤因素的测定 | 第20页 |
2.2.2 涡度相关观测系统 | 第20-21页 |
2.2.3 微气象多层梯度观测 | 第21-22页 |
3 数据处理 | 第22-25页 |
3.1 通量数据初步计算及质量控制 | 第22-23页 |
3.2 数据插补 | 第23-24页 |
3.3 碳通量分解与统计 | 第24页 |
3.4 数据分析与作图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50页 |
4.1 夏玉米生长季内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25-37页 |
4.1.1 夏玉米生育进程 | 第25页 |
4.1.2 气象因子动态 | 第25-28页 |
4.1.2.1 温度 | 第25-26页 |
4.1.2.2 光合有效辐射 | 第26-27页 |
4.1.2.3 降水 | 第27-28页 |
4.1.3 生态系统CO_2固定量的特征 | 第28-31页 |
4.1.3.1 月平均日变化 | 第28-29页 |
4.1.3.2 不同生育时期平均日变化 | 第29-30页 |
4.1.3.3 年际变化 | 第30-31页 |
4.1.4 总初级生产力 | 第31-33页 |
4.1.5 生态系统呼吸 | 第33-34页 |
4.1.6 生态系统不同碳通量组分的关系 | 第34-36页 |
4.1.7 夏玉米农田碳平衡 | 第36-37页 |
4.2 降水与极端降水事件 | 第37-40页 |
4.2.1 极端降水阈值 | 第37-38页 |
4.2.2 极端降水事件与农田渍涝 | 第38-39页 |
4.2.3 降水事件对夏玉米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3.1 降水前后环境因子 | 第39页 |
4.2.3.2 降水事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极端降水事件对夏玉米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40-50页 |
4.3.1 极端降水事件的筛选 | 第40-41页 |
4.3.2 极端降水前后环境因子 | 第41-42页 |
4.3.3 土壤水分状态对夏玉米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4 极端降水对夏玉米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4.1 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 | 第43-44页 |
4.3.4.2 不同阶段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 第44页 |
4.3.4.3 不同阶段总初级生产力 | 第44-45页 |
4.3.4.4 不同阶段生态系统呼吸 | 第45-46页 |
4.3.5 极端降水事件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 第46-50页 |
4.3.5.1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光响应特征 | 第46-47页 |
4.3.5.2 光能利用率 | 第47-48页 |
4.3.5.3 温度和相对湿度 | 第48-50页 |
5 讨论 | 第50-54页 |
5.1 夏玉米生长季内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5.1.1 生态系统不同碳通量组分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5.1.1.1 CO_2的固定量 | 第50-51页 |
5.1.1.2 总初级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呼吸 | 第51页 |
5.1.2 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评价 | 第51-52页 |
5.2 降水与极端降水事件 | 第52页 |
5.3 极端降水事件对夏玉米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5.3.1 极端降水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2 极端降水前后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2.1 土壤水分 | 第53页 |
5.3.2.2 光合有效辐射 | 第53-54页 |
5.3.2.3 温度与相对湿度 | 第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