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轴承温度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轴承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风力发电机温度场分析 | 第13-14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结构与发热冷却分析 | 第16-23页 |
2.1 双馈风力发电机 | 第16-18页 |
2.2 风力发电机热源与散热方式 | 第18-21页 |
2.2.1 发电机热源 | 第19页 |
2.2.2 发电机散热方式 | 第19-21页 |
2.2.3 发电机传热特性分析 | 第21页 |
2.3 影响发电机轴承工作温度因素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等效热网格法分析轴承和发电机温度场 | 第23-41页 |
3.1 等效热网格法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3.2 发电机轴承传热理论 | 第24-25页 |
3.3 轴承系统温度场分析 | 第25-34页 |
3.3.1 温度节点布置 | 第25-27页 |
3.3.2 热阻计算 | 第27-30页 |
3.3.3 热平衡方程及热网格法计算结果 | 第30-34页 |
3.4 发电机系统温度场分析 | 第34-40页 |
3.4.1 温度节点分布 | 第34-35页 |
3.4.2 发电机热网格法热阻计算 | 第35-38页 |
3.4.3 发电机损耗及通风计算 | 第38页 |
3.4.4 热网格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轴承摩擦生热及温度场研究 | 第41-55页 |
4.1 发电机轴承赫兹接触特性研究 | 第41-43页 |
4.1.1 轴承基本结构 | 第41-42页 |
4.1.2 轴承赫兹接触特性 | 第42-43页 |
4.2 轴承有限元接触分析 | 第43-47页 |
4.3 轴承摩擦力矩及摩擦功耗分析 | 第47-49页 |
4.3.1 赫兹接触理论下摩擦力矩 | 第47-48页 |
4.3.2 摩擦功率损耗分析 | 第48-49页 |
4.4 轴承发热量与对流换热模型计算 | 第49-51页 |
4.4.1 轴承热源分析 | 第49-50页 |
4.4.2 发热量模型 | 第50页 |
4.4.3 对流换热系数模型 | 第50-51页 |
4.5 有限元温度场分析 | 第51-54页 |
4.5.1 设置边界条件 | 第52页 |
4.5.2 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4.5.3 热网格法与有限元法对比 | 第53-54页 |
4.5.4 非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轴承温度场分析 | 第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风力发电机温度场研究及发热对轴承温升影响 | 第55-70页 |
5.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5.2 发电机温度场分析理论基础 | 第56-58页 |
5.2.1 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56页 |
5.2.2 温度场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2.3 发电机内部流动和传热耦合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5.2.4 发电机通风系统特点 | 第58页 |
5.3 机壳散热系数 | 第58页 |
5.4 发电机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58-62页 |
5.4.1 理论模型 | 第58-59页 |
5.4.2 发电机基本数据和损耗值 | 第59-60页 |
5.4.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60-61页 |
5.4.4 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5.5 三维流场分析 | 第62-65页 |
5.5.1 整体流场分析 | 第62-63页 |
5.5.2 风扇处流场分析 | 第63-64页 |
5.5.3 转子部位流场分析 | 第64-65页 |
5.6 三维温度场分析 | 第65-68页 |
5.6.1 整体及机壳温度场分析 | 第65-66页 |
5.6.2 风扇处温度场分析 | 第66页 |
5.6.3 发电机耦合发热量对轴承温升研究 | 第66-68页 |
5.7 热网格法与有限元法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