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心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以某小学为个案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起源 | 第9-12页 |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9-10页 |
(二)小学生群体未来发展的需求 | 第10-12页 |
(三)教育目的的需要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一)责任相关概念研究 | 第14-17页 |
(二)责任心的发生发展研究 | 第17-18页 |
(三)责任心结构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四)责任心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0页 |
(五)已有文献的评析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小学生责任心理论 | 第22-37页 |
一、责任心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责任的概念 | 第22-23页 |
(二)责任心的概念 | 第23-24页 |
(三)责任心与责任感的区分 | 第24页 |
二、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 | 第24-27页 |
(一)外在规范性阶段 | 第25-26页 |
(二)过渡阶段 | 第26页 |
(三)内在原则阶段 | 第26-27页 |
三、责任心的结构 | 第27-31页 |
(一)价值判断体系 | 第27-29页 |
(二)情绪体验 | 第29-30页 |
(三)行为表现 | 第30页 |
(四)组成因素的联系 | 第30-31页 |
四、小学生责任心的特点 | 第31-33页 |
(一)情景具体性 | 第32页 |
(二)不稳定性 | 第32页 |
(三)外在规定性 | 第32页 |
(四)动力性 | 第32-33页 |
五、小学生责任心的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一)外部因素 | 第33-34页 |
(二)内部因素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小学生责任心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7-57页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37-38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37页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37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四)问卷构成 | 第38页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8-53页 |
(一)小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 第38-39页 |
(二)小学生责任价值判断的整体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三)小学生责任情绪体验整体现状分析 | 第44-47页 |
(四)小学生责任行为表现现状分析 | 第47-53页 |
三、小学生责任心现状及问题 | 第53-57页 |
(一)小学生的责任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 第53页 |
(二)小学生责任心知、情、行发展不均衡 | 第53-54页 |
(三)小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认知存有偏差 | 第54页 |
(四)与自身相关性越高,责任心发展水平越高 | 第54-56页 |
(五)小学生责任心行为表现独立性、主动性较差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小学生责任心现状问题归因以及教育策略 | 第57-71页 |
一、问题归因 | 第57-62页 |
(一)小学生群体原因 | 第57-59页 |
(二)学校、教师及家长外界原因 | 第59-62页 |
二、小学生责任心教育策略 | 第62-71页 |
(一)增强责任意识 | 第62-64页 |
(二)培养责任意志 | 第64页 |
(三)加强责任实践 | 第64-66页 |
(四)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 第66页 |
(五)建立责任反思反馈机制 | 第66-67页 |
(六)责任教育开展具备层级性、针对性 | 第67-68页 |
(七)教师转变教学模式,促进责任心形成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1 小学生责任心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