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泌尿学论文

明清医家对遗精的辨治规律及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前言第14-15页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15-20页
    1 遗精的概念第15页
    2 遗精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第15页
    3 明清以前遗精源流概述第15-18页
    4 明清文献对遗精辨治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第18-20页
第二部分 明代医家遗精论治概述第20-30页
    1.方贤辨治遗精经验(《奇效良方》)第20-21页
        1.1 心失主宰致遗第20页
        1.2 五脏受邪致遗第20页
        1.3 心肾不交致遗第20页
        1.4 白浊失治致遗第20-21页
    2.汪石山辨治遗精经验(《石山医案》、《推求师意》)第21-22页
        2.1 阳气虚致遗第21-22页
        2.2 肝阳强致遗第22页
    3.薛立斋辨治遗精经验(《内科摘要》)第22页
    4.龚廷贤辨治遗精经验(《古今医鉴》、《万病回春》)第22-24页
        4.1 心气过强致遗第22-23页
        4.2 脾胃湿热致遗第23页
        4.3 敷贴预防遗精第23页
        4.4 导引预防遗精第23-24页
        4.5 心理预防遗精第24页
    5.王肯堂辨治遗精经验(《证治准绳》)第24-26页
        5.1 五脏致遗第25页
        5.2 滑脱致遗第25页
        5.3 郁滞致遗第25-26页
    6.武之望辨治遗精经验(《济阳纲目》)第26页
    7.张景岳辨治遗精经验(《景岳全书》)第26-27页
        7.1 禀赋不足致遗第27页
        7.2 过服寒凉致遗第27页
    8.李中梓辨治遗精经验(《医宗必读》)第27-28页
        8.1 心怯肾伤致遗第28页
        8.2 遗精白浊同病第28页
    9.付青主辨治遗精经验(《傅青主男女科》)第28-30页
        9.1 心火不降致遗第28-29页
        9.2 三脏虚损致遗第29-30页
第三部分 清代医家遗精论治概述第30-43页
    1.张璐辨治遗精经验(《张氏医通》)第30-31页
        1.1 痰火湿热致遗第30页
        1.2 肝热阳强致遗第30-31页
        1.3 败精失道致遗第31页
    2.陈士铎辨治遗精经验(《辨证玉函》、《辨证录》)第31-33页
        2.1 阴阳两虚致遗第31-32页
        2.2 肝之血虚致遗第32页
        2.3 心气虚损致遗第32-33页
    3.冯兆张辨治遗精经验(《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第33-34页
        3.1 相火致遗第33页
        3.2 肺燥致遗第33页
        3.3 白浊致遗第33-34页
        3.4 慎用涩剂第34页
    4.尤在泾辨治遗精经验(《静香楼医案》)第34-35页
    5.叶天士辨治遗精经验(《临证指南医案》)第35-37页
        5.1 善用膏剂第35页
        5.2 滑药通利第35-36页
        5.3 养营通络第36页
        5.4 固护脾胃第36-37页
        5.5 戒欲调神第37页
    6.徐灵胎辨治遗精经验(《医贯砭》)第37页
    7.沈金鳌辨治遗精经验(《杂病源流犀烛》)第37-38页
    8.陈修园辨治遗精经验(《医学实在易》)第38-39页
    9.郑钦安辨治遗精经验(《医法圆通》、《医理真传》)第39-40页
    10.唐宗海辨治遗精经验(《血证论》)第40-41页
    11.周学海辨治遗精经验(《读医随笔》)第41-43页
        11.1 利止遗止反为死证第41页
        11.2 平肝乃疏肝非伐肝第41-43页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第43-63页
    1 明代医家对遗精的认识第43-49页
        1.1 病因病机第43-46页
            1.1.1 正虚因素第43页
            1.1.2 脏腑因素第43-45页
            1.1.3 阴阳病机决定遗精的性质第45-46页
        1.2 遗精与白浊第46页
        1.3 外治预防第46页
        1.4 治疗方法侧重点第46-49页
            1.4.1 补气助阳第47-48页
            1.4.2 温补脾肾第48页
            1.4.3 交通心肾第48-49页
    2 明代医家治疗遗精规律和用方药特点第49-50页
        2.1 扶正为主,次以祛邪第49-50页
            2.1.1 补中益气第49页
            2.1.2 健脾补肾第49页
            2.1.3 健脾除湿第49-50页
        2.2 交通心肾,重在治心第50页
        2.3 泻火升阳,固涩止遗第50页
    3 清代医家对遗精的认识第50-54页
        3.1 病因病机第50-52页
            3.1.1 肝的因素第50-51页
            3.1.2 其他脏腑因素第51-52页
            3.1.3 阴阳病机决定遗精质第52页
        3.2 遗精与白浊第52-53页
        3.3 外治预防第53页
        3.4 治疗侧重点第53-54页
    4 清代医家治疗遗精规律及用方药特点第54-57页
        4.1 以通为涩第54页
        4.2 清热祛湿第54-55页
            4.2.1 清热升阳利湿第54页
            4.2.2 养脾建中祛湿第54-55页
        4.3 忌药过涩第55页
        4.4 奇经辨证第55-56页
        4.5 从肝论治第56-57页
            4.5.1 清肝补血,宁神止遗第56页
            4.5.2 疏肝解郁,行气止遗第56页
            4.5.3 泻火补肺,调肝止遗第56-57页
        4.6 温肾助阳第57页
    5 明清时代治疗遗精的异同第57-62页
        5.1 明清辨治遗精相同点第57-58页
            5.1.1 病因病机第57-58页
            5.1.2 治疗与预防第58页
        5.2 明清辨治遗精不同点第58-62页
            5.2.1 病因病机第58-60页
            5.2.2 治疗与预防第60-62页
    6 问题与不足第62-63页
结语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 文献综述第68-81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以媒介赋权为研究视角
下一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中的政府职能--以南京市建邺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