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序言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传统捕捉CO_2技术 | 第11-13页 |
| 1.2.1 化学吸收法 | 第11-12页 |
| 1.2.2 物理吸收法 | 第12-13页 |
| 1.3 固体吸附剂捕捉CO_2技术 | 第13-20页 |
| 1.3.1 低温吸附剂 | 第13-16页 |
| 1.3.2 中温吸附剂 | 第16-18页 |
| 1.3.3 高温吸附剂 | 第18-20页 |
| 1.4 空心球结构 | 第20-22页 |
| 1.5 本文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2 胶体碳球的制备 | 第23-27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 2.2.1 实验原料 | 第23-24页 |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2.2.3 胶体碳球的制备 | 第24-25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6页 |
| 2.3.1 胶体碳球的形貌表征 | 第25页 |
| 2.3.2 反应温度对胶体碳球产量的影响 | 第25页 |
| 2.3.3 反应时间对胶体碳球制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空心球形氧化物的制备 | 第27-34页 |
| 3.1 引言 | 第27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 3.2.1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 3.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3.2.3 空心球形氧化物的制备 | 第28-29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3.3.1 空心球形氧化物的XRD表征 | 第29-30页 |
| 3.3.2 空心球氧化物形貌表征 | 第30-32页 |
| 3.3.3 空心球形氧化物吸附剂形成机理 | 第32-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空心球形氧化物的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34-46页 |
| 4.1 引言 | 第34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4.2.1 实验原料 | 第34页 |
| 4.2.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 4.2.3 空心球氧化物的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35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 4.3.1 MgO空心球的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35-37页 |
| 4.3.2 MgO/CaO空心球的中温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37-42页 |
| 4.3.3 MgO/CaO空心球的高温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42-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