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2. 意会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三)、概念辨析 | 第13-17页 |
1. 意会知识与意会认知 | 第13-1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16-17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 | 第18-23页 |
(一)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8-19页 |
1. 内涵 | 第18页 |
2. 特点 | 第18-19页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9-23页 |
1. 内涵 | 第19-20页 |
2. 特点 | 第20-23页 |
二、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实效 | 第23-30页 |
(一) 显性方法是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23-24页 |
1.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达主导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的功效 | 第23页 |
2.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思想导向功效 | 第23-24页 |
3.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 | 第24页 |
4.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 第24页 |
(二) 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第24-30页 |
1. 存在的不足 | 第24-26页 |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30页 |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 | 第30-36页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30-31页 |
1. 时代变化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0页 |
2. 贯彻先进教育理念呼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0页 |
3. 人的思想发展规律需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0-31页 |
4. 提高受教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度依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1页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31-36页 |
1. 马克思主义认知理论 | 第31-32页 |
2. 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 | 第32-34页 |
3. 意会认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契合 | 第34-36页 |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 第36-42页 |
(一) 建构受教者的意会知识及环境背景 | 第36-38页 |
1. 建构受教者的意会知识 | 第36-37页 |
2.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会环境背景 | 第37-38页 |
(二)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徒制”的作用 | 第38-39页 |
(三)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会知识的传输与显性化 | 第39-41页 |
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会知识的传输 | 第39-40页 |
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会知识的显性化 | 第40-41页 |
(四)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人体验与实践环节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