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审美视野下的《聊斋志异》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题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7-1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幻由心生的自然生态境域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青林黑塞——蒲松龄的自然生境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友于情怀——人与自然之物的亲缘友好 | 第13-16页 |
第三节 幻化——观照自然的审美方式 | 第16-23页 |
一、“幻由人生” 的审美观照 | 第16-18页 |
二、由 “幻” 到 “象” 的审美意象分析 | 第18-23页 |
第二章 儒道互补的精神生态栖居 | 第23-32页 |
第一节 自然人性的彰显——精神生态的审美特征 | 第23-29页 |
一、童心——“心之初” 的真 | 第23-25页 |
二、至情——“欲” 与 “礼” 的中和 | 第25-27页 |
三、美与善——“心之所好” 不在妍媸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儒道相合——精神生态的审美价值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神人以和向人人以和发展的生态审美价值 | 第32-38页 |
第一节 从鬼神信仰看蒲松龄的自然生态观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从 “仁民爱物” 看蒲松龄的生态伦理观 | 第34-38页 |
第四章 物我合一的生态和谐理想 | 第38-48页 |
第一节 “物各有所制 ” ——遵循自然规律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禽鸟亦犹人”——人与动物的平等对话 | 第40-44页 |
第三节 人的物化——天态审美理想的实现 | 第44-48页 |
余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