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山岳信仰的文学价值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山岳信仰的意义界定 | 第9-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山岳信仰 | 第9-10页 |
三、意义界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三节 成果疏理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左传》之前的山岳信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商代之前的山岳信仰 | 第14-15页 |
一、山岳是自然的灵物 | 第14-15页 |
二、山岳是赐福与免灾的精神支柱 | 第15页 |
第二节 商代山岳信仰 | 第15-18页 |
一、绝地天通:沟通人与天神的桥梁 | 第17页 |
二、双面神祗:致福与降灾,自然神与社会神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西周山岳信仰 | 第18-22页 |
一、敬德配天——全民共同信仰的一般神祗 | 第19页 |
二、崇拜与祭祀——等级制度的载体 | 第19-21页 |
(一) “祭不越望”的森严等级 | 第19-20页 |
(二) “君权神授”的政治特权 | 第20页 |
(三) “牧民以礼”的教化作用 | 第20页 |
(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军事功能 | 第20-21页 |
三、德与信——礼文化的外化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左传》山岳信仰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左传》山岳信仰存在方式 | 第22-28页 |
一、行为民俗 | 第22-24页 |
二、神话传说 | 第24-25页 |
三、历史典故 | 第25-26页 |
四、军事掌故 | 第26-27页 |
五、其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左传》山岳信仰的精神内核 | 第28-40页 |
一、忧患意识 | 第28-31页 |
二、厚生意识 | 第31-34页 |
三、人神亲和关系 | 第34-36页 |
四、礼文化特质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左传》山岳信仰的文学价值 | 第40-53页 |
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瑰丽幻想和神话情结 | 第40-45页 |
一、灿烂炳焕的泰山诗歌 | 第41-43页 |
二、瑰异谲诡的楚地神曲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文学创作题材:文学掌故与人物形象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文学审美萌芽:壮美崇高与山林意趣 | 第47-53页 |
一、壮美崇高——文人的诗意栖息 | 第47-49页 |
二、山林意趣——山林隐逸士人的精神乐园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