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纸的驱动及显示内容控制系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子纸的特点及应用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13页 |
1.5 本系统的相关技术指标 | 第13页 |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电子纸显示相关基础 | 第15-27页 |
2.1 显示技术的介绍 | 第15-17页 |
2.1.1 液晶显示 | 第15-16页 |
2.1.2 OLED显示 | 第16-17页 |
2.2 电子纸显示技术分类 | 第17-20页 |
2.2.1 微胶囊电泳显示 | 第17-18页 |
2.2.2 微杯电泳显示 | 第18-19页 |
2.2.3 电子粉流体显示 | 第19-20页 |
2.3 电子纸驱动的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2.3.1 DC平衡 | 第20页 |
2.3.2 电子纸的刷新方式 | 第20-22页 |
2.3.3 电子纸的残影 | 第22页 |
2.3.4 电子纸的驱动波形 | 第22-24页 |
2.4 电子纸的驱动原理及分类 | 第24-26页 |
2.4.1 静态驱动 | 第24-25页 |
2.4.2 无源矩阵动态驱动 | 第25页 |
2.4.3 有源矩阵动态驱动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电子纸的驱动 | 第27-40页 |
3.1 电子纸的驱动基础 | 第27-29页 |
3.1.1 驱动芯片基本介绍 | 第27-29页 |
3.1.2 芯片的通信接口 | 第29页 |
3.2 MSP430型驱动控制器 | 第29-30页 |
3.3 电子纸的驱动方法 | 第30-35页 |
3.3.1 显示数据缓冲区的设置 | 第32-33页 |
3.3.2 驱动电压的设置 | 第33页 |
3.3.3 驱动波形的设置 | 第33-35页 |
3.4 电子纸驱动实现 | 第35-39页 |
3.4.1 相关电路的实现 | 第35-36页 |
3.4.2 驱动程序实现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电子纸无线显示控制基础 | 第40-48页 |
4.1 系统设计思想 | 第40-41页 |
4.2 上位机编程语言选择 | 第41页 |
4.3 无线通信方案的选择 | 第41-43页 |
4.3.1 无线通信方式的比较 | 第41-42页 |
4.3.2 蓝牙芯片的介绍 | 第42-43页 |
4.4 上位机的设计 | 第43-47页 |
4.4.1 上位机功能分析 | 第43-44页 |
4.4.2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第44-45页 |
4.4.3 上位机的外观设计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电子纸无线显示控制系统实现 | 第48-68页 |
5.1 驱动模块功能增强 | 第48-51页 |
5.1.1 单片机串口通信 | 第48-49页 |
5.1.2 单片机flash操作 | 第49-51页 |
5.2 登录功能实现 | 第51-56页 |
5.2.1 多窗体操作 | 第52-54页 |
5.2.2 用户名、密码校验 | 第54-55页 |
5.2.3 文件操作 | 第55-56页 |
5.2.4 数据加密、解密操作 | 第56页 |
5.3 基于C | 第56-57页 |
5.4 文件选择及处理 | 第57-61页 |
5.5 商品管理的实现 | 第61-63页 |
5.6 蓝牙功能实现 | 第63-66页 |
5.7 信息显示与记录的实现 | 第66-67页 |
5.8 程序健壮性设计 | 第67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 | 第68-82页 |
6.1 显示驱动测试 | 第68-70页 |
6.2 上位机功能测试 | 第70-76页 |
6.2.1 登录逻辑测试 | 第70页 |
6.2.2 串口功能测试 | 第70-72页 |
6.2.3 商品管理功能测试 | 第72-73页 |
6.2.4 数据处理功能测试 | 第73-76页 |
6.3 蓝牙功能测试 | 第76-78页 |
6.4 系统联合测试 | 第78-8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