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采后桃果实保鲜与病害防治 | 第12-14页 |
1.1.1 影响采后桃果实保鲜的主要因素 | 第12-13页 |
1.1.2 褐腐病对采后桃果实保鲜的影响 | 第13页 |
1.1.3 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及保鲜方式 | 第13-14页 |
1.2 植物的抗病防御机制 | 第14-17页 |
1.2.1 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 第15-16页 |
1.2.3 植物抗病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17页 |
1.3 NO | 第17-19页 |
1.3.1 NO的功能 | 第17-18页 |
1.3.2 NO与Ca~(2+)的关系 | 第18页 |
1.3.3 NO与ROS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1.3.4 NO与MAPK途径的关系 | 第19页 |
1.3.5 NO调节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 第19页 |
1.4 蛋白质组学 | 第19-22页 |
1.4.1 蛋白质组学的特征 | 第19-20页 |
1.4.2 蛋白质分离技术 | 第20-21页 |
1.4.3 生物质谱技术 | 第21页 |
1.4.4 TMT技术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4.1 果实处理 | 第23-24页 |
2.4.2 防御酶PPO、POD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2.4.3 内源NO、JA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4.4 桃果实TMT蛋白组学试验 | 第24-29页 |
2.4.4.1 蛋白质提取 | 第24页 |
2.4.4.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4-26页 |
2.4.4.3 胰酶酶解 | 第26页 |
2.4.4.4 TMT标记 | 第26页 |
2.4.4.5 HPLC分离 | 第26-27页 |
2.4.4.6 LC-MS/MS分析 | 第27页 |
2.4.4.7 数据库搜索 | 第27页 |
2.4.4.8 GO注释和富集分析 | 第27-28页 |
2.4.4.9 KEGG通路注释和富集分析 | 第28页 |
2.4.4.10 基于蛋白功能富集的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2.4.4.11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29页 |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9-30页 |
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1 NO处理对中华寿桃褐腐病发病率和菌斑直径的影响 | 第31页 |
3.2 NO处理对中华寿桃PPO、POD活性及内源NO、JA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基于TMT技术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 第33-38页 |
3.3.1 SDS-PAGE鉴定蛋白提取质量 | 第33页 |
3.3.2 肽段误差分布图和肽段长度分布图 | 第33-34页 |
3.3.3 差异蛋白数量 | 第34-35页 |
3.3.4 接种后 12h差异蛋白的GO和KEEG通路富集分析 | 第35-36页 |
3.3.5 接种后 12h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6-37页 |
3.3.6 qRT-PCR分析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52页 |
4.1 信号感知和信号转导 | 第38-41页 |
4.2 ROS平衡和防御相关蛋白 | 第41-47页 |
4.3 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节 | 第47-49页 |
4.4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49-50页 |
4.5 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