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3页 |
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9页 |
1.1 黑碳的性质 | 第20-23页 |
1.1.1 黑碳的定义 | 第20页 |
1.1.2 黑碳的形成和来源 | 第20-21页 |
1.1.3 黑碳的物理性质 | 第21-22页 |
1.1.4 黑碳的化学性质 | 第22-23页 |
1.2 黑碳的测定 | 第23-24页 |
1.3 黑碳在环境中的分布 | 第24-27页 |
1.4 黑碳的稳定性 | 第27-28页 |
1.5 黑碳的环境意义 | 第28-37页 |
1.5.1 黑碳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28-31页 |
1.5.1.1 黑碳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1.5.1.2 黑碳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1.5.1.3 黑碳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30-31页 |
1.5.1.4 黑碳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31页 |
1.5.2 黑碳对污染物的吸附 | 第31-33页 |
1.5.2.1 黑碳对重金属的吸附 | 第32页 |
1.5.2.2 黑碳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 第32-33页 |
1.5.3 黑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1.5.4 黑碳对全球碳循环以及气候的影响 | 第34-37页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37-3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4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40页 |
2.1.1 鞍山市简介 | 第39页 |
2.1.2 成土因素 | 第39-40页 |
2.1.3 鞍山钢铁集团 | 第4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2.2.1 样品的采集 | 第40-42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42页 |
2.3 城市土壤基本性质 | 第42-45页 |
2.3.1 鞍山城市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42-43页 |
2.3.2 鞍山城市土壤重金属情况 | 第43-45页 |
2.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城市土壤中的黑碳的浓度、分布和溯源 | 第46-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3.1.1 黑碳测定 | 第47页 |
3.1.2 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3.1.2.1 富集系数 | 第47-48页 |
3.1.2.2 分布系数 | 第48页 |
3.1.2.3 质量负荷指数 | 第48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3.2.1 城市土壤中黑碳的浓度和分布 | 第48-52页 |
3.2.3 城市土壤中黑碳在不同粒径土壤中的分布 | 第52-54页 |
3.2.4 城市土壤中黑碳的富集情况 | 第54-55页 |
3.2.5 城市土壤中黑碳和重金属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3.2.6 城市土壤中黑碳的溯源及其环境意义 | 第56-59页 |
3.3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城市土壤中黑碳的表征 | 第60-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4.1.1 土壤中黑碳的提取 | 第61页 |
4.1.2 黑碳的元素分析 | 第61页 |
4.1.3 SEM/ED5 | 第61页 |
4.1.4 XRD | 第61-62页 |
4.1.5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 | 第62页 |
4.1.6 热重分析(TGA) | 第62页 |
4.1.7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 | 第62-6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4.2.1 黑碳的元素组成 | 第63-64页 |
4.2.2 通过SEM/EDS鉴定黑碳形态和化学成分 | 第64-68页 |
4.2.3 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鉴定黑碳的化学结构 | 第68-70页 |
4.2.4 黑碳的矿物组成 | 第70页 |
4.2.5 黑碳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70-72页 |
4.2.6 黑碳的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72-73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土壤中黑碳对重金属的富集效应 | 第75-9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76-80页 |
5.1.1 黑碳颗粒分离 | 第76-77页 |
5.1.2 EDTA和TCLP浸出 | 第77页 |
5.1.3 富集系数(EF) | 第77页 |
5.1.4 分布系数(DF) | 第77页 |
5.1.5 质量负荷(GSF) | 第77-78页 |
5.1.6 黑碳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78-79页 |
5.1.6.1 重金属地累积指数(Igeo) | 第78页 |
5.1.6.2 重金属的污染指数(PI)和污染负荷指数(PLI) | 第78-79页 |
5.1.6.3 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pER) | 第79页 |
5.1.7 数据分析 | 第79-8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0-91页 |
5.2.1 黑碳中重金属的浓度 | 第80-81页 |
5.2.2 黑碳样品的潜在浸出性和生物有效性 | 第81-84页 |
5.2.3 重金属在不同粒径级黑碳颗粒中的分布 | 第84-86页 |
5.2.4 重金属的颗粒级配和富集系数 | 第86-88页 |
5.2.5 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88-91页 |
5.2.5.1 地累积指数(lgeo) | 第88-89页 |
5.2.5.2 污染指数(PI) | 第89-90页 |
5.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 | 第90-91页 |
5.3 黑碳中重金属环境意义 | 第91页 |
5.4 结论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生物质燃烧黑碳的表征以及意义 | 第93-111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5页 |
6.1.1 黑炭样品的制备 | 第94页 |
6.1.2 分析方法 | 第94-95页 |
6.2 结果 | 第95-105页 |
6.2.1 生物黑碳的产率 | 第95-96页 |
6.2.2 生物黑碳的pH和电导率 | 第96-97页 |
6.2.3 生物黑碳的阳离子交换量(CEC) | 第97-99页 |
6.2.4 生物黑碳中元素组成以及O/C、H/C原子比 | 第99-101页 |
6.2.5 生物黑碳中有机碳浓度 | 第101-102页 |
6.2.6 生物黑碳的表面含氧官能团 | 第102-104页 |
6.2.7 生物黑碳的表面负电荷 | 第104-105页 |
6.3 讨论 | 第105-110页 |
6.3.1 生物黑碳基本性质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6.3.2 主成分分析 | 第107-109页 |
6.3.3 生物黑碳聚类分析 | 第109-110页 |
6.4 结论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土壤中黑碳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 第111-13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页 |
7.1.1 培养试验 | 第112页 |
7.1.2 黑碳的提取 | 第112页 |
7.2 黑碳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7.2.1 元素分析 | 第112页 |
7.2.2 XRD分析 | 第112页 |
7.2.3 FTIR分析 | 第112页 |
7.2.4 SEM/EDS | 第112-113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29页 |
7.3.1 黑碳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 第113-115页 |
7.3.2 不同来源黑碳的结构 | 第115-116页 |
7.3.3 不同来源黑碳颗粒的SEM | 第116-120页 |
7.3.4 城市土壤中黑碳与矿物的相互作用 | 第120-125页 |
7.3.5 生物黑碳与矿物的相互作用 | 第125-129页 |
7.4 结论 | 第129-130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 第130-134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30-133页 |
8.1.1 土壤中黑碳的浓度和空间分布 | 第130-131页 |
8.1.2 土壤中黑碳的表征 | 第131页 |
8.1.3 黑碳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 第131-132页 |
8.1.4 生物黑碳的性质 | 第132页 |
8.1.5 黑碳与土壤矿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8.2 创新点 | 第133页 |
8.3 不足 | 第133页 |
8.4 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5页 |
作者筒介以及主要成果 | 第155-157页 |
图表目录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