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件系统密钥管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知识 | 第15-23页 |
2.1 章节简介 | 第15页 |
2.2 伪随机序列的生产及使用 | 第15-17页 |
2.2.1 序列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 第15-16页 |
2.2.2 伪随机序列 | 第16-17页 |
2.3 单向函数 | 第17-18页 |
2.4 数字信封的使用 | 第18-19页 |
2.5 透明加解密技术 | 第19-21页 |
2.6 重放攻击 | 第21-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伪随机可变密钥管理模型 | 第23-41页 |
3.1 章节简介 | 第23页 |
3.2 设计伪随机可变密钥管理模型 | 第23-31页 |
3.2.1 使用伪随机可变密钥模型实现“密钥可变” | 第25-28页 |
3.2.2 基于伪随机可变密钥的分级管理访问控制 | 第28-31页 |
3.3 伪随机可变密钥管理模型安全性分析 | 第31-34页 |
3.4 与其它文件密钥管理模型比较 | 第34-40页 |
3.4.1 非共享型文件系统密钥管理模型比较 | 第34-35页 |
3.4.2 和共享型文件系统密钥管理模型比较 | 第35-39页 |
3.4.3 模型优势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伪随机密钥的透明加解密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 | 第41-54页 |
4.1 章节简介 | 第41页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第41-53页 |
4.2.1 基于角色和透明加解密技术的文件访问控制模型 | 第42-50页 |
4.2.2 基于erasure code算法的分布式备份模型 | 第50-52页 |
4.2.3 基于HOOK技术的危险行为管控模型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54-61页 |
5.1 章节简介 | 第54页 |
5.2 系统对数据流入存储过程的保护 | 第54-55页 |
5.3 系统对数据流出使用过程的保护 | 第55-57页 |
5.4 系统防止外部敌手攻击 | 第57-58页 |
5.5 系统防止内外勾结泄密 | 第58-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6.1 章节简介 | 第61页 |
6.2 实验环境介绍 | 第61-62页 |
6.2.1 实验环境 | 第61-62页 |
6.2.2 WDK | 第62页 |
6.2.3 实验环境部署 | 第62页 |
6.3 功能验证 | 第62-66页 |
6.3.1 实验步骤 | 第62-63页 |
6.3.2 实验过程 | 第63-66页 |
6.4 测试结果总结 | 第66-6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