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气候变化与全球低碳战略 | 第11页 |
·中国的碳减排行动 | 第11-13页 |
·金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创新点 | 第19-26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区域低碳经济分析相关理论探讨 | 第26-36页 |
·低碳经济的概念 | 第26-28页 |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28-32页 |
·低碳经济的特征 | 第29页 |
·低碳经济的实质 | 第29-30页 |
·低碳经济的核心 | 第30-31页 |
·低碳经济的目标 | 第31-32页 |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 第32-36页 |
·低碳能源 | 第33页 |
·低碳技术 | 第33页 |
·低碳产业 | 第33-34页 |
·低碳政策 | 第34页 |
·低碳社会 | 第34-35页 |
·碳汇 | 第35-36页 |
3 构建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49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4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7-38页 |
·主要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38-42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42-45页 |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模型 | 第45-49页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45-48页 |
·加权模糊聚类分析 | 第48-49页 |
4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加权模糊聚类分析 | 第49-72页 |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7页 |
·数据来源与指标属性 | 第49-55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5-57页 |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类型 | 第57-62页 |
·分析步骤 | 第57页 |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确定 | 第57-62页 |
·金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62-72页 |
·技术欠缺型 | 第63-64页 |
·均衡高碳—欠发展型 | 第64-65页 |
·均衡高碳—发展型 | 第65页 |
·产业高碳型 | 第65-66页 |
·能源高碳型 | 第66-72页 |
5 金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 第72-84页 |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的提出依据 | 第72-76页 |
·发展目标 | 第73-74页 |
·发展阶段 | 第74页 |
·发展模式 | 第74-75页 |
·发展重点 | 第75-76页 |
·金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 第76-84页 |
·低碳能源方面 | 第76-77页 |
·低碳产业方面 | 第77-79页 |
·低碳技术方面 | 第79-80页 |
·低碳政策方面 | 第80-82页 |
·低碳社会方面 | 第82-83页 |
·碳汇方面 | 第83-8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存在不足 | 第85-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1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第92-93页 |
附录2 关于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调查问卷 | 第93-94页 |
附录3 北京凯来美气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所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 | 第94-95页 |
附录4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 第95-99页 |
附录5 金华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相关指标具体数据 | 第99-100页 |
附录6 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的标准值加权模糊评价矩阵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