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一、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产业梯度指数分析法 | 第11页 |
2.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1页 |
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1-12页 |
4. SWOT分析方法 | 第12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2-14页 |
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页 |
2. 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二、产业转移的涵义和特征 | 第14-22页 |
(一) 产业转移的涵义和特征 | 第14-15页 |
1. 产业转移的涵义 | 第14页 |
2. 产业转移的特征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 | 第15-22页 |
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 第15页 |
2. 刘易斯的劳动力部门转移理论 | 第15-16页 |
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页 |
4. 雁行形态理论 | 第16-17页 |
5.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17页 |
6. 折衷理论 | 第17-18页 |
7. 产业重合理论 | 第18页 |
8.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 | 第18页 |
9. "中心—外围"理论 | 第18-19页 |
10. 逆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11. 产业梯度理论 | 第20页 |
12. 反梯度理论 | 第20-22页 |
三、长三角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移内在动力 | 第22-33页 |
(一) 长三角地区范围的界定 | 第22页 |
(二)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 第22-28页 |
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总量 | 第22-23页 |
2.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 | 第23-28页 |
(三) 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 | 第28-33页 |
1. 要素禀赋因素 | 第28-30页 |
2. 产业结构因素 | 第30页 |
3. 产业集聚梯度高因素 | 第30-31页 |
4. 政策驱动因素 | 第31-33页 |
四、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发展梯度分析及评价 | 第33-39页 |
(一) 产业梯度系数理论 | 第33-34页 |
1. 产业梯度系数 | 第33-34页 |
(二) 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第34-36页 |
1. 关于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 第34-35页 |
2. 关于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比较劳动率分析 | 第35页 |
3. 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产业系数分析 | 第35-36页 |
(三)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度分析 | 第36-38页 |
1. 产业集聚度的理论 | 第36页 |
2. 产业集聚指数 | 第36-37页 |
3. 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集聚指数 | 第37-38页 |
(四) 综合分析 | 第38-39页 |
五、关于皖江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力的分析 | 第39-50页 |
(一) 皖江地区范围的界定 | 第39-40页 |
(二)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三) 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41-43页 |
1. 成本因素 | 第41-42页 |
2. 市场潜力因素 | 第42页 |
3. 投资政策环境 | 第42页 |
4. 产业配套能力 | 第42页 |
5. 技术研发水平 | 第42页 |
6. 经济效益因素 | 第42-43页 |
(四) 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 | 第43-50页 |
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3页 |
2. 主成分分析原理 | 第43-44页 |
3. 主成分的选择 | 第44-45页 |
4.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 第45-46页 |
5. 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六、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 第50-60页 |
(一) 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 第50-52页 |
1. 地理优势 | 第50-51页 |
2. 要素禀赋优势 | 第51页 |
3. 产业基础好且与长三角产业相配套 | 第51-52页 |
(二) 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 第52-54页 |
1. 城市群发展薄弱,城市化水平低 | 第52-53页 |
2.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 | 第53页 |
3. 产业特色不明显 | 第53-54页 |
(三) 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 第54-55页 |
1. 全球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产业融合 | 第54页 |
2. 区域协调发展 | 第54页 |
3. 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 | 第54-55页 |
(四) 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挑战分析 | 第55-56页 |
1. 地方保护主义 | 第55页 |
2. 承接产业转移与其他地区的竞争 | 第55-56页 |
3. 皖江地区被边缘化的风险 | 第56页 |
(五) 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 | 第56-60页 |
1. 铜陵市工业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第56-57页 |
2. 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的分析 | 第57-60页 |
七、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一) 结论 | 第60-61页 |
(二)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