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研究--以浙中地区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国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内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4-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36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定义 | 第19-22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22-23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23-24页 |
| ·点——轴理论 | 第24-26页 |
| ·"双核"结构理论 | 第26-27页 |
| ·分形理论 | 第27-28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28-33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32-33页 |
|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 第33-36页 |
|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基本内涵 | 第33-34页 |
|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条件 | 第34-35页 |
|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 第35-36页 |
| 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 | 第36-48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的相关理念 | 第36-39页 |
| ·城乡一体化 | 第36-37页 |
| ·生态循环型城市 | 第37-38页 |
| ·低碳城市 | 第38-3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39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3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40-41页 |
| ·单项指标的权重赋值 | 第41-43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模型 | 第43-45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目标 | 第45-48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涵义 | 第45-46页 |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46-48页 |
| 4 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 | 第48-68页 |
| ·浙中地区概况 | 第48-51页 |
| ·自然条件及区位优势 | 第49-50页 |
| ·经济社会基础概述 | 第50-51页 |
| ·浙中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 第51-62页 |
| ·层次分析法权系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 ·区域城镇空间分形分布的分形维度 | 第52-53页 |
| ·其它指标值的确定 | 第53-56页 |
| ·浙中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研究 | 第56-58页 |
| ·对协调度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58-62页 |
| ·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62-68页 |
| ·保持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投入 | 第62-63页 |
| ·统筹区域城镇建设、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 第63-64页 |
| ·发展"金—义"都市区,实现"双核"驱动 | 第64-66页 |
| ·提高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 | 第66-68页 |
| 5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 第68-7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页 |
| ·研究展望及其讨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