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第11-12页 |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发生及危害 | 第11页 |
1.2 RBSDV分类地位及粒子特性 | 第11-12页 |
2 RBSDV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 第12-15页 |
2.1 RBSD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 第12-15页 |
2.2 RBSDV P7-1 | 第15页 |
3 脱落酸 | 第15-16页 |
4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6-17页 |
4.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 第16-17页 |
4.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 第17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RBSDV在不同寄主中表达及病毒侵染对ABA代谢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1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1.1 材料 | 第20页 |
1.1.1 毒源 | 第20页 |
1.1.2 寄主材料 | 第20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1.2 方法 | 第20-25页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0-22页 |
1.2.2 RBSDV人工接种 | 第22页 |
1.2.3 Trizol方法提取总RNA | 第22-23页 |
1.2.4 cDNA合成 | 第23页 |
1.2.5 RBSDV病毒检测 | 第23-24页 |
1.2.6 水稻内源ABA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1.2.7 real-time qRT-PCR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1 RBSDV侵染不同寄主后相关表达量分析 | 第25-30页 |
2.1.1 RBSDV侵染不同寄主后RT-PCR检测 | 第25-26页 |
2.1.2 寄主水稻、玉米、小麦和灰飞虱中RBSDV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26-28页 |
2.1.3 水稻中不同时间点RBSDV基因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28-30页 |
2.2 病毒侵染对ABA代谢基因表达量影响 | 第30-32页 |
2.2.1 RBSDV侵染后ABA含量的变化 | 第30页 |
2.2.2 侵染RBSDV后对ABA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0-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RBSDV P7-1与灰飞虱互作因子筛选 | 第35-51页 |
1 材料方法 | 第35-43页 |
1.1 材料 | 第35-36页 |
1.1.1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1.1.2 菌株和质粒 | 第35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1.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6页 |
1.2 方法 | 第36-43页 |
1.2.1 Trizol方法提取总RNA | 第36页 |
1.2.2 cDNA合成 | 第36页 |
1.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6页 |
1.2.4 目的片段的割胶纯化 | 第36-37页 |
1.2.5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1.2.6 诱饵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1.2.7 cDNA文库质粒大量提取 | 第39-40页 |
1.2.8 cDNA文库质粒转化酵母菌 | 第40-42页 |
1.2.9 筛选互作菌株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2.1 诱饵表达载体pGBKT-p7-1的构建 | 第43-44页 |
2.2 pGBKT-p7-1的自激活验证 | 第44-45页 |
2.3 灰飞虱体内RBSDV-P7-1互作因子筛选 | 第45-48页 |
2.3.1 互作基因的筛选 | 第45-46页 |
2.3.2 PCR验证插入片段大小 | 第46页 |
2.3.3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6-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RBSDV P7-1与水稻互作因子筛选 | 第51-65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1-58页 |
1.1 材料 | 第51-52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51页 |
1.1.2 菌株与质粒 | 第51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1.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2页 |
1.2 方法 | 第52-58页 |
1.2.1 Trizol方法提取总RNA | 第52页 |
1.2.2 mRNA分离 | 第52-53页 |
1.2.3 cDNA初级文库的构建 | 第53-57页 |
1.2.4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57页 |
1.2.5 水稻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质粒大量提取 | 第57页 |
1.2.6 cDNA文库质粒转化酵母菌 | 第57页 |
1.2.7 筛选互作菌株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2.1 日本晴水稻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58-59页 |
2.1.1 总RNA的提取及mRNA的分离纯化 | 第58页 |
2.1.2 cDNA初级文库的鉴定 | 第58-59页 |
2.1.3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鉴定 | 第59页 |
2.2 水稻内RBSDV P7-1互作因子的筛选 | 第59-62页 |
2.2.1 互作基因的筛选 | 第59-60页 |
2.2.2 PCR验证插入片段大小 | 第60-61页 |
2.2.3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61-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附录Ⅰ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配制方法 | 第77-81页 |
附录Ⅱ 载体图谱 | 第81-85页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