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 总结分析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和技术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19-29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 群体、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 | 第19-20页 |
2. 风险群体 | 第20-21页 |
3. 特定风险群体 | 第21-22页 |
4. 管控、介入管控 | 第22页 |
(二) 理论工具 | 第22-25页 |
1.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页 |
3.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3页 |
4. 官僚制理论 | 第23-24页 |
5. 结合心理学理论对特定风险群体的心理分析 | 第24-25页 |
(三) 公安机关介入管控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 第25-29页 |
1. 必要性研究 | 第25-28页 |
2. 合法性研究 | 第28-29页 |
二、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特定风险群体介入管控现状 | 第29-34页 |
(一) 体制架构 | 第29-30页 |
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 第29页 |
2. 体制层面的重点目标 | 第29页 |
3. 体制层面的工作重点 | 第29-30页 |
(二) 公安机关介入管控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 第30-31页 |
1. 情报搜集和研判 | 第30页 |
2. 矛盾排查和调解 | 第30-31页 |
3. 重点人口的管理 | 第31页 |
4. 舆情监管 | 第31页 |
(三) 经验和做法——以昆明市为例 | 第31-34页 |
1. 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 | 第32页 |
2. 管控的主要做法 | 第32页 |
3. 工作机制和职责分工 | 第32-34页 |
三、公安机关对特定风险群体介入管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 体制方面 | 第34-35页 |
1. 单位间协同配合不力 | 第34页 |
2. 各地对特定风险群体的管控尚无相对统一的操作机制 | 第34-35页 |
(二) 观念方面 | 第35页 |
1. 民警的管控观念、危机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 第35页 |
2. 相关部门对管控工作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 第35页 |
(三) 措施方面 | 第35-37页 |
1. 群体性事件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 第35-36页 |
2. 矛盾疏导工作成效不佳 | 第36-37页 |
四、改进公安机关对特定风险群体管控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 第37-46页 |
(一) 组织领导方面 | 第37-38页 |
1. 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 | 第37页 |
2. 加强情报主导警务的建设 | 第37-38页 |
(二) 工作机制方面 | 第38-40页 |
1. 完善相关管控法律和工作制度 | 第38页 |
2. 健全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 | 第38-39页 |
3. 健全公安机关管控指挥机制 | 第39页 |
4. 健全区域协作和部门联动机制 | 第39-40页 |
(三) 具体措施方面 | 第40-42页 |
1. 加强舆情管控和舆论宣传引导 | 第40-41页 |
2. 制定公安机关管控特定风险群体的操作规范 | 第41-42页 |
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实战水平 | 第42页 |
(四) 探索创新突破管控工作瓶颈 | 第42-46页 |
1. 创新和完善公安情报体系 | 第42-43页 |
2. 创新和完善公安信访机制 | 第43-44页 |
3. 将心理治疗理念引入管控工作 | 第44-45页 |
4. 探索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帮扶特定风险群体的机制 | 第45-46页 |
五、结语和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