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前言第12-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27页
    1.1 人工林林窗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4-18页
        1.1.1 林窗对生境条件的影响第14-15页
        1.1.2 林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15-17页
        1.1.3 林窗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第17-18页
    1.2 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展第18-25页
        1.2.1 人工林土壤动物研究概述第18-19页
        1.2.2 人工林土壤动物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研究第20-21页
        1.2.4 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第21-23页
        1.2.5 影响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因素第23-25页
    1.3 马尾松人工林发展现状第25-27页
        1.3.1 马尾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1.3.2 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对策第26-27页
2 实验设计第27-32页
    2.1 研究目的第27页
    2.2 研究内容第27页
    2.3 研究区概况第27-28页
    2.4 研究方案第28-32页
        2.4.1 样地设置第28页
        2.4.2 研究方法第28-29页
        2.4.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9-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58页
    3.1 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第32-36页
        3.1.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及数量组成第32-33页
        3.1.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变化第33-36页
    3.2 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特征第36-38页
        3.2.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水平分布特征第36-37页
        3.2.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季节动态第37-38页
    3.3 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8-43页
        3.3.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第38-40页
        3.3.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季节动态第40-43页
    3.4 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第43-46页
        3.4.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第43-45页
        3.4.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季节动态第45-46页
    3.5 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特征第46-50页
        3.5.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特征第47-49页
        3.5.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季节动态第49-50页
    3.6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特征第50-56页
        3.6.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分布特征第50-53页
        3.6.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季节动态第53-56页
    3.7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第56-58页
        3.7.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第56-57页
        3.7.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季节动态变化第57-58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8-67页
    4.1 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对林窗大小的响应第58-60页
        4.1.1 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线虫组成差异第58页
        4.1.2 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动物A/C值变化第58-59页
        4.1.3 不同大小林窗内寡毛纲土壤动物分布差异第59-60页
    4.2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第60-63页
        4.2.1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水平分布的影响第60-61页
        4.2.2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影响第61-62页
        4.2.3 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对林窗大小的响应第62-63页
    4.3 不同食性土壤动物对林窗大小的响应第63-64页
    4.4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第64-65页
    4.5 小结第65-67页
5 研究展望第67-68页
    5.1 更为长期的观测第67页
    5.2 林窗内不同位置土壤动物差异第67页
    5.3 林窗与林窗边缘土壤动物差异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第7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雨强、坡度对秸秆覆盖保水效果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GIS的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