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生态风险评价的含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3.2 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2.2.1 遥感数据 | 第20页 |
2.2.2 生物量调查数据 | 第20-21页 |
2.2.3 其他资料 | 第2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1-24页 |
2.3.1 研究区网格化处理 | 第22页 |
2.3.2 TM遥感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3.3 Modis遥感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4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评价方法 | 第24-30页 |
2.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4-25页 |
2.4.2 基于景观结构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4.3 基于植被指数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4.4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数计算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3.1 基于景观结构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30-37页 |
3.1.1 研究区景观类型解译 | 第30-32页 |
3.1.2 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 | 第32-34页 |
3.1.3 基于景观结构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34-37页 |
3.2 基于植被指数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37-45页 |
3.2.1 最优植被指数的选取 | 第37-40页 |
3.2.2 NDVI相对波动等级空间分布 | 第40-42页 |
3.2.3 基于植被指数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42-45页 |
3.3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 第45-50页 |
3.3.1 综合生态风险指数 | 第45-47页 |
3.3.2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