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学与诗学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4-20页 |
第一章 “兴喻”说《诗》与“缘政”作诗 | 第20-73页 |
第一节 “兴喻”说《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 第20-39页 |
第二节 “兴喻”说《诗》传统的时代共鸣 | 第39-50页 |
第三节 “兴象”诗学概念的生成 | 第50-62页 |
第四节 “诗缘政作”的唐代诗学新命题 | 第62-73页 |
第二章 儒学重建与《诗》学变奏 | 第73-98页 |
第一节 儒学重建下的《诗》学新说 | 第73-82页 |
第二节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的意义 | 第82-94页 |
第三节 成伯玛对“子夏作《序》”的再诠释 | 第94-98页 |
第三章 科举取士与《诗》学传统 | 第98-129页 |
第一节 科举变革与“诗教”说的兴起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明经策问》的《诗》学重心 | 第104-115页 |
第三节 《策林》中的《诗》学观念 | 第115-129页 |
第四章 由《诗》入《骚》的诗学转轨 | 第129-168页 |
第一节 由《诗》入《骚》的发展趋向 | 第129-141页 |
第二节 “反道缘情”的诗学观念 | 第141-154页 |
第三节 祖述“诗教”与实尚“楚骚” | 第154-168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附录一 | 第170-196页 |
表1:《毛诗正义》标兴表 | 第170-187页 |
表2:孟浩然引《诗》表 | 第187-189页 |
表3:李白引《诗》表 | 第189-196页 |
附录二 唐代《诗》学补充资料 | 第196-208页 |
附录三 唐代《诗》学相关著作 | 第208-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23-224页 |
致谢 | 第224-22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225-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