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具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7页 |
|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问题现状 | 第18-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 ·研究结构与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研究价值与难点 | 第24-27页 |
| 2 街道之“事”:人的户外行为 | 第27-53页 |
| ·相关学科研究 | 第27-29页 |
| ·环境行为学 | 第27-28页 |
| ·人体工程学 | 第28-29页 |
| ·个体行为的产生 | 第29-37页 |
| ·感知与视觉 | 第32-36页 |
| ·刺激与环境 | 第36-37页 |
| ·街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 第37-41页 |
| ·人的户外活动分类 | 第38-39页 |
| ·街道环境之“使用” | 第39-41页 |
| ·人在街道中主要行为分析 | 第41-52页 |
| ·人的步行活动 | 第41-43页 |
| ·人的车行活动 | 第43-46页 |
| ·人对街道的认知与空间限定 | 第46-50页 |
| ·人在街道的行为系统性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3 街道之“空间”:城市中的街道 | 第53-69页 |
| ·城市的“形”与“象” | 第53-56页 |
| ·城市“形”之设计 | 第53-55页 |
| ·城市“象”之设计 | 第55-56页 |
| ·街道的界定 | 第56-59页 |
| ·街道的概念 | 第56-57页 |
| ·街道的起源 | 第57-58页 |
| ·本文的街道 | 第58-59页 |
| ·街道的形态与分类 | 第59-65页 |
| ·街道的基本形态 | 第59-60页 |
| ·街道的行政分类 | 第60-61页 |
| ·街道的形态分类 | 第61-65页 |
| ·街道的社会性 | 第65-68页 |
| ·街道的社会意义 | 第65-66页 |
| ·街道的场所 | 第66-67页 |
| ·从场所到街区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4 街道之“物”:城市家具 | 第69-88页 |
| ·街道中的“物” | 第69-73页 |
| ·“物”的界定 | 第69-70页 |
| ·城市家具与公共设施 | 第70-71页 |
| ·相近概念的思辨 | 第71-72页 |
| ·城市家具分类 | 第72-73页 |
| ·“物”的分类编码法 | 第73-79页 |
| ·街道中“物”的分类 | 第73-74页 |
| ·“物”的编码创建 | 第74-78页 |
| ·街道“物”的编码表 | 第78-79页 |
| ·“物”的整合理念 | 第79-82页 |
| ·“物”的制造者整合 | 第79-81页 |
| ·“物”的创建整合原理 | 第81-82页 |
| ·“物”的整合方法 | 第82-86页 |
| ·“物”的加减法 | 第82-83页 |
| ·“物”的融合创新 | 第83-85页 |
| ·“物”的重新组合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5 街道美学营造系统规划的方法 | 第88-113页 |
| ·宏观定位阶段:面状路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第88-93页 |
| ·显性的路网空间系统句法 | 第88-91页 |
| ·隐性的路网属性分析法 | 第91-93页 |
| ·中观规划阶段:线性街道与城市家具的组构 | 第93-100页 |
| ·规划基本原则 | 第93-96页 |
| ·街道空间中观图谱构建法 | 第96-99页 |
| ·街道的区域特色营造 | 第99-100页 |
| ·微观设计阶段:点状场所与城市家具的设计 | 第100-112页 |
| ·关于“物”的前期分析 | 第100-103页 |
| ·街道“物”的总谱建构法 | 第103-109页 |
| ·“物”的创新与整合法 | 第109-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6 街道美学营造的支持保障体系 | 第113-131页 |
| ·街道营造的政策与管理 | 第113-118页 |
| ·政策支持 | 第113-114页 |
| ·组织管理 | 第114-116页 |
| ·协同合作 | 第116-117页 |
| ·技术支撑 | 第117-118页 |
| ·街道营造的评价体系 | 第118-125页 |
| ·公众参与 | 第119-120页 |
| ·评价原则 | 第120页 |
| ·评价标准 | 第120-125页 |
| ·街道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25-130页 |
| ·汽车发展的影响与机遇 | 第126-127页 |
| ·“大数据”影响街道营造 | 第127-129页 |
| ·虚拟空间对街道的解构 | 第129-130页 |
| ·小结 | 第130-131页 |
| 7 街道空间美学规划相关实例分析 | 第131-148页 |
| ·实践项目概况 | 第131-132页 |
| ·设计内容 | 第131-132页 |
| ·定位目标 | 第132页 |
| ·调研分析阶段 | 第132-135页 |
| ·街道路网现状 | 第132-134页 |
| ·街道与城市家具现状 | 第134-135页 |
| ·系统规划阶段 | 第135-146页 |
| ·宏观阶段的路网区块分析法运用 | 第135-136页 |
| ·中观阶段的街道图谱分析法运用 | 第136-138页 |
| ·微观设计阶段的系统建构法运用 | 第138-146页 |
| ·规划实践效果 | 第146-147页 |
| ·小结 | 第147-148页 |
| 结论 | 第148-1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156页 |
| 图录 | 第156-159页 |
| 表录 | 第159-160页 |
| 附录 | 第160-164页 |
| 附录一:关于街道“物”的分类编码表 | 第160-162页 |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62-164页 |
| 后记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