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两种框架为例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4-15页 |
·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不同经济增长模型下动态效率理论 | 第16-20页 |
·索洛模型 | 第16-17页 |
·拉姆齐模型 | 第17-18页 |
·代际交叠模型(OLG) | 第18-20页 |
第3章 新古典AMSZ框架下经济动态效率研究 | 第20-31页 |
·引言 | 第20页 |
·基本理论框架 | 第20-25页 |
·经济背景 | 第21-23页 |
·经济的动态效率 | 第23-25页 |
·实证分析 | 第25-28页 |
·效用函数 | 第25-26页 |
·数据来源与估算 | 第26-28页 |
·估计与检验 | 第28页 |
·结论 | 第28-31页 |
第4章 新凯恩斯DSGE框架下经济动态效率研究 | 第31-53页 |
·引言 | 第31页 |
·基本理论框架 | 第31-44页 |
·经济环境 | 第32-37页 |
·模型求解 | 第37-38页 |
·经济的动态效率 | 第38-44页 |
·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参数校准 | 第44-45页 |
·估计结果 | 第45-46页 |
·动态效率评判 | 第46-48页 |
·模拟分析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3页 |
·我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 | 第53-54页 |
·改善我国经济动态无效率的几点启示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