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L-异亮氨酸的理化性质和用途 | 第10-11页 |
·L-异亮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10页 |
·L-异亮氨酸的用途 | 第10-11页 |
·L-异亮氨酸的生产概况和生产方法 | 第11-12页 |
·L-异亮氨酸的生产概况 | 第11-12页 |
·L-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2页 |
·L-异亮氨酸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方法 | 第12-15页 |
·L-异亮氨酸的合成途径 | 第12-13页 |
·L-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 第13-15页 |
·提高L-异亮氨酸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 第15-19页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L-异亮氨酸高产菌株 | 第15-18页 |
·增加前提物质的合成 | 第16-17页 |
·修饰转运系统 | 第17-18页 |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和策略促进L-异亮氨酸的生产 | 第18-19页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18-19页 |
·立项依据和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7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21-22页 |
·主要引物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主要溶液 | 第25-26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6页 |
·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谷氨酸棒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28页 |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2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单片段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30-31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31页 |
·PCR产物的胶回收 | 第31-32页 |
·酶切体系 | 第32页 |
·连接体系 | 第32-3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页 |
·菌种保藏 | 第33页 |
·发酵参数测定 | 第33-34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33-34页 |
·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34页 |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L-异亮氨酸生产用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页 |
·酶活测定 | 第34-36页 |
·苏氨酸脱水酶酶活测定 | 第34-35页 |
·乙酰羟基氨酸合酶酶活测定 | 第35页 |
·TD和AHAS对支链氨基酸的耐受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63页 |
·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在C.glutamicum ATCC13032和LD320中的序列比对 | 第36页 |
·L-异亮氨酸生产用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稳定性的研究 | 第37-39页 |
·单基因过表达重组菌产L-异亮氨酸的摇瓶发酵结果 | 第39-41页 |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3页 |
·重组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43页 |
·TD1和AHAS1的反馈抑制分析 | 第43-45页 |
·LD320/pXMJ19-ilvBN1-ilvA1重组菌的构建 | 第45-47页 |
·LD320/pXMJ19-ilvBN1-ilvA1产L-异亮氨酸的摇瓶发酵结果 | 第47-49页 |
·BrnFE的过表达对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 | 第49-56页 |
·brnFE在C.glutamicum ATCC13032和LD320中的序列比对 | 第49页 |
·LD320/pXMJ19-brnFE1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49-50页 |
·LD320/pXMJ19-brnFE1产L-异亮氨酸的摇瓶发酵结果 | 第50-51页 |
·LD320/pXMJ19-ilvBN1-ilvA1-brnFE1重组菌的构建 | 第51-53页 |
·LD320/pXMJ19-ilvBN1-ilvA1-brnFE1产L-异亮氨酸的摇瓶发酵结果 | 第53-56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6-61页 |
·生物素的添加对L-异亮氨酸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56-57页 |
·前体物的添加对L-异亮氨酸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57-58页 |
·前体物苏氨酸最优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 | 第58-61页 |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L-异亮氨酸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58-59页 |
·Tween-80最优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Tween-80最优添加时间的确定 | 第60-61页 |
·发酵罐评价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