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8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7页 |
·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构造背景 | 第22-24页 |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的研究特色 | 第26-28页 |
第二章 P波走时层析成像 | 第28-71页 |
·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8页 |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原理 | 第28-35页 |
·近震远震层析成像 | 第35-37页 |
·近震层析成像 | 第35-36页 |
·远震层析成像 | 第36页 |
·近震远震联合反演 | 第36-37页 |
·数据资料和成像方法 | 第37-47页 |
·数据来源和分析 | 第37-41页 |
·成像方法 | 第41页 |
·初始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反演结果和评价 | 第43-47页 |
·反演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第47-70页 |
·反演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重磁数据的位场分离和异常特征提取 | 第71-91页 |
·视密度反演方法原理 | 第71-79页 |
·切割法分离 | 第71-73页 |
·迭代法延拓 | 第73-74页 |
·反演视密度 | 第74-79页 |
·航磁异常特征提取 | 第79-90页 |
·航磁ΔT化极处理 | 第79-81页 |
·航磁正则化滤波 | 第81-85页 |
·航磁ΔT化极向上延拓 | 第85-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强震潜在危险区的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 | 第91-118页 |
·莲峰、昭通断裂带的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 | 第92-101页 |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 第93-94页 |
·P波速度结构 | 第94-96页 |
·视密度反演、航磁正则化滤波 | 第96-9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8-101页 |
·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的深部构造和孕震环境 | 第101-110页 |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 第101-102页 |
·地震活动特征 | 第102-104页 |
·P波速度结构 | 第104-106页 |
·视密度反演结果 | 第106页 |
·航磁异常特征 | 第106-10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攀西构造带的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 | 第110-116页 |
·地质构造背景 | 第110-112页 |
·P波速度结构 | 第112-113页 |
·重磁异常特征 | 第113-11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第118-122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川西高原壳内管流层存在的物性依据 | 第118-119页 |
·川西高原壳内管流层的塑性流展边界问题 | 第119页 |
·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方向转变的重磁响应依据 | 第119页 |
·莲峰、昭通断裂带深部构造背景 | 第119-120页 |
·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深部构造背景 | 第120页 |
·攀西构造带深部构造背景 | 第120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