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贝叶斯方法 | 第11-14页 |
·技术解释 | 第14-18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技术解释及当前研究困境 | 第21-36页 |
·技术行为、技术规则解释 | 第21-26页 |
·技术行为解释 | 第21-23页 |
·技术规则解释 | 第23-25页 |
·从技术行为、技术规则解释到技术客体解释 | 第25-26页 |
·技术客体解释 | 第26-32页 |
·技术人工物解释的本体论视角 | 第26-28页 |
·技术人工物解释的逻辑视角 | 第28-30页 |
·技术人工物解释的认识论视角 | 第30-32页 |
·结构-功能解释的“困难”与可能设想 | 第32-35页 |
·“逻辑鸿沟”与“难问题” | 第32-33页 |
·结构-功能解释的可能路径——系统论视角与贝叶斯方法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技术解释的可能进路 | 第36-54页 |
·系统论视角中的基本预设 | 第36-41页 |
·要素-结构-功能最小单元 | 第36-39页 |
·结构-功能解释与不确定性推理 | 第39-41页 |
·贝叶斯方法的核心 | 第41-47页 |
·贝叶斯概率与贝叶斯定理 | 第42-45页 |
·概率的主观解释 | 第45-47页 |
·贝叶斯网络 | 第47-53页 |
·贝叶斯网络的基本要素 | 第47-49页 |
·贝叶斯网络的建构与条件独立 | 第49-52页 |
·贝叶斯网络推理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贝叶斯进路如何可能 | 第54-66页 |
·贝叶斯方法在科学解释中的应用 | 第54-58页 |
·科学解释的贝叶斯概率模型 | 第54-56页 |
·科学解释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 第56-58页 |
·贝叶斯方法的特点与适用情况 | 第58-61页 |
·贝叶斯方法的特点 | 第58-60页 |
·贝叶斯方法的适用情境 | 第60-61页 |
·贝叶斯方法解决技术解释问题的可能性 | 第61-65页 |
·技术解释问题的复杂性 | 第62-63页 |
·技术结构-功能解释与不确定性推理问题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技术解释的贝叶斯进路的建构 | 第66-77页 |
·贝叶斯进路的建构——以汽车系统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为例 | 第66-70页 |
·对汽车系统的分析 | 第66-68页 |
·汽车系统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构 | 第68-70页 |
·模型的合理性辩护与模型推理 | 第70-74页 |
·模型对―逻辑鸿沟‖与―难问题‖的解决 | 第70-72页 |
·模型的推理与解释 | 第72-74页 |
·模型的反思与修正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