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造型树的概念 | 第12-13页 |
·植物景观配置与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14-16页 |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第14-15页 |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查阅 | 第18页 |
·实地调查 | 第18页 |
·问卷调查 | 第18-19页 |
·研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珠海长隆国际度假区造型树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评价 | 第21-26页 |
·造型树的选择 | 第21-22页 |
·日本罗汉松 | 第21页 |
·黑松 | 第21页 |
·加拿列海枣 | 第21页 |
·佛肚树 | 第21-22页 |
·评判照片的拍摄与筛选 | 第22-23页 |
·评判照片的拍摄 | 第22页 |
·评判照片的筛选 | 第22-23页 |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23-24页 |
·造型树的适应性 | 第23页 |
·各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造型树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评价模型构建 | 第26-74页 |
·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26-61页 |
·确定调查对象的权重值 | 第26-27页 |
·建立评价模型层次结构 | 第27-37页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7-39页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9-55页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5-61页 |
·五个模型之间的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61页 |
·评价因子统计 | 第61-65页 |
·单株日本罗汉松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 | 第61-62页 |
·丛植日本罗汉松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 | 第62-63页 |
·黑松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 | 第63页 |
·加拿列海枣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 | 第63-64页 |
·佛肚树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 | 第64-65页 |
·评价模型的建成 | 第65-68页 |
·单株日本罗汉松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 | 第65页 |
·丛植日本罗汉松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 | 第65-66页 |
·黑松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 | 第66页 |
·加拿列海枣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 | 第66-67页 |
·佛肚树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 | 第67页 |
·珠海长隆国际度假区造型树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 | 第67-68页 |
·造型树植物配置模式分析与讨论 | 第68-73页 |
·单株日本罗汉松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68-69页 |
·丛植日本罗汉松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69-70页 |
·黑松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70-71页 |
·加拿列海枣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71-72页 |
·佛肚树植物配置模式评价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A 各造型树生长情况记录表 | 第82-86页 |
附录B 各造型树不同时期的对比 | 第86-90页 |
附录C 各造型树植物景观评价图片 | 第90-104页 |
附录D 各造型树植物景观评价模型调查问卷 | 第104-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