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缩略语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9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大气颗粒物概述 | 第12-15页 |
| ·大气颗粒物PM_(10)与PM_(2.5) 的概述 | 第12-13页 |
|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 第13页 |
|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 第13-14页 |
| ·大气颗粒物产生的危害 | 第14-15页 |
| ·多环芳烃概述 | 第15-20页 |
| ·多环芳烃的种类 | 第15页 |
| ·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15-18页 |
| ·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分布 | 第18页 |
| ·多环芳烃的危害 | 第18-20页 |
| ·多环芳烃分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国内外分析方法研究 | 第20-21页 |
| ·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 ·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来源解析方法 | 第24-25页 |
| ·比值法 | 第24-25页 |
| ·轮廓法 | 第25页 |
| ·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 | 第25页 |
| ·中国多环芳烃人群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估 | 第25-28页 |
| ·危害辨识 | 第26页 |
| ·剂量-反应关系评估 | 第26页 |
| ·暴露评估 | 第26-27页 |
| ·风险表征 | 第27-28页 |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大气颗粒物PM_(2.5) 中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9-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9-30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0页 |
| ·PAHs标准样品 | 第30页 |
| ·液相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 ·PM_(2.5)样品采集 | 第31-32页 |
| ·样品预处理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 ·色谱条件选择 | 第32-33页 |
| ·提取试剂和氮吹压力优化 | 第33-34页 |
| ·标准工作曲线 | 第34页 |
| ·方法回收率、检出限及精密度 | 第34-36页 |
| ·实际样品测定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贵阳市花溪区、南明区PM_(2.5) 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 第38-54页 |
| ·PM_(2.5) 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 | 第38-40页 |
| ·PM_(2.5) 中多环芳烃浓度变化 | 第40-43页 |
| ·苯并(a)芘浓度变化特征 | 第43-45页 |
| ·PM_(2.5) 中PAHs环数的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 ·PM_(2.5) 中PAHs的源分析 | 第47-52页 |
| ·比值法 | 第47-49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贵阳市花溪区、南明区PM_(2.5) 中PAHs健康风险评估 | 第54-62页 |
|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第54-56页 |
|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 第54-55页 |
| ·健康风险评价参数 | 第55-56页 |
| ·大气颗粒物PM_(2.5) 中多环芳烃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56-60页 |
| ·致癌等效浓度总量 | 第56-57页 |
| ·日均呼吸暴露量 | 第57页 |
| ·终身致癌超额危险额度 | 第57-58页 |
| ·预期寿命损失 | 第58-59页 |
| ·致突变等效浓度总量 | 第59-60页 |
|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多环芳烃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创新 | 第6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