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工会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分析 | 第16-17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第17页 |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 第17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工会理论的基本阐释 | 第18-24页 |
·工会的内涵与性质 | 第18-19页 |
·工会内涵 | 第18页 |
·工会性质 | 第18-19页 |
·工会的职能 | 第19-21页 |
·维护职能 | 第19-20页 |
·参与职能 | 第20页 |
·建设职能 | 第20页 |
·教育职能 | 第20-21页 |
·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 第21-24页 |
·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1-22页 |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2页 |
·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2-24页 |
第3章 马克思工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4-29页 |
·马克思工会理论的形成 | 第24-26页 |
·马克思工会理论的萌芽 | 第24-25页 |
·马克思工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25-26页 |
·马克思工会理论的发展 | 第26-29页 |
·对工会理论的实践性进行深化 | 第26页 |
·对工联主义的错误进行批判 | 第26-27页 |
·对工会理论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 | 第27-29页 |
第4章 马克思工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第29-32页 |
·1949—1978年时期的工会理论 | 第29-30页 |
·工会职能的转变 | 第29页 |
·工会群众性特点的表现 | 第29-30页 |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会理论 | 第30-32页 |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 第30-31页 |
·工会应树立科学的维权观 | 第31页 |
·工会工作应发挥创新的作用 | 第31-32页 |
第5章 工会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困境 | 第32-38页 |
·工会的自身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 第32-33页 |
·基层工会建设相对薄弱 | 第32页 |
·工会工作方式不够科学有效 | 第32-33页 |
·工会干部的素质有待提升 | 第33页 |
·工会的法治化建设不完善 | 第33-35页 |
·工会维权的法律条款不够明确 | 第33-34页 |
·工会依法执行监管和监督能力不强 | 第34-35页 |
·工会依法履行维权职责能力比较薄弱 | 第35页 |
·工会的发展受到自身体制的制约 | 第35-38页 |
·工会的组织体制不健全 | 第35-36页 |
·基层工会建设缺乏长效的机制 | 第36页 |
·工会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单一化 | 第36-38页 |
第6章 新形势下工会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 第38-44页 |
·完善工会的自身建设 | 第38-39页 |
·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规范化 | 第38页 |
·创新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 第38-39页 |
·提高工会干部的履职能力 | 第39页 |
·加强工会的法治化建设 | 第39-41页 |
·积极参与立法和法律政策的制定 | 第40页 |
·从立法层面加强工会的监督职能 | 第40-41页 |
·增强工会依法履行维权职责的能力 | 第41页 |
·创新工会的体制机制 | 第41-44页 |
·加强工会体制创新意识 | 第41-42页 |
·完善基层工会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42页 |
·创新工会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作者简介及其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