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城址展示及博物馆设计研究--以苏州木渎春秋城址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理论研究基础 | 第9-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框架体系 | 第12-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的框架体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与术语 | 第15-18页 |
·城址 | 第15页 |
·展示利用 | 第15-16页 |
·遗址博物馆 | 第16-18页 |
第2章 木渎春秋城址的历史和现状 | 第18-32页 |
·木渎春秋城址的概况 | 第18-22页 |
·历史-考古发现 | 第18-19页 |
·现状-城址与城市之关系 | 第19-22页 |
·木渎春秋城址的自然要素-“址” | 第22-26页 |
·“山” | 第22-23页 |
·“湖” | 第23-24页 |
·“水” | 第24-25页 |
·“城” | 第25-26页 |
·木渎春秋城址的空间要素-“城” | 第26-28页 |
·“城”“壕”“路”“沟” | 第26-28页 |
·“房屋”“作坊”“墓葬” | 第28页 |
·城址的调研分析 | 第28-32页 |
·地位 | 第28页 |
·生存环境 | 第28-29页 |
·保护管理 | 第29-30页 |
·现存破坏因素 | 第30页 |
·与阖闾城的关联性 | 第30-32页 |
第3章 城址展示及博物馆专题研究 | 第32-63页 |
·典型调研案例 | 第32-38页 |
·扬州古城 | 第32-36页 |
·交河故城 | 第36页 |
·金沙遗址 | 第36-37页 |
·黑城遗址 | 第37-38页 |
·展示方式 | 第38-47页 |
·露天原状展示 | 第38-40页 |
·场馆展示 | 第40-42页 |
·标示展示 | 第42-43页 |
·模拟展示 | 第43-44页 |
·基址复原展示 | 第44页 |
·复原展示 | 第44-46页 |
·综合展示 | 第46-47页 |
·遗址与展示建筑 | 第47-60页 |
·展示建筑趋势 | 第47-48页 |
·遗址与博物馆 | 第48-58页 |
·遗址与展示保护棚(屋)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第4章 木渎春秋城址展示 | 第63-72页 |
·设计依据 | 第63-66页 |
·保护规划原则 | 第63页 |
·保护规划要点 | 第63-64页 |
·展示利用原则 | 第64-65页 |
·保护的可持续性 | 第65-66页 |
·城址展示利用设计 | 第66-72页 |
·展示主题 | 第66页 |
·展示内容、场地与环境 | 第66-67页 |
·空间结构 | 第67页 |
·功能分区 | 第67-68页 |
·展示方式 | 第68-69页 |
·展示路线 | 第69-70页 |
·容量与规模 | 第70-72页 |
第5章 木渎春秋城址博物馆 | 第72-85页 |
·基地选址与环境 | 第72-74页 |
·与遗址本体的关系 | 第72页 |
·景观环境要求 | 第72-73页 |
·环境及功能结构 | 第73-74页 |
·布局方式 | 第74-75页 |
·场地布局 | 第74-75页 |
·建筑布局 | 第75页 |
·功能组成 | 第75-79页 |
·流线组织 | 第79-81页 |
·造型设计 | 第81-82页 |
·展示空间设计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4页 |
图表目录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