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 ·基于 SMA 分离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形状记忆合金分离装置发展趋势分析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SMA 连接分离装置驱动原理 | 第20-38页 |
| ·形状记忆合金材 | 第20-22页 |
|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基本性能 | 第20-21页 |
| ·形状记忆效应 | 第21-22页 |
| ·形状记忆效应影响因素 | 第22页 |
| ·SMA 连接分离装置中 SMA 驱动方式研究 | 第22-25页 |
| ·SMA 棒驱动 | 第22-23页 |
| ·SMA 管径向驱动 | 第23页 |
| ·SMA 弹簧驱动 | 第23-24页 |
| ·SMA 丝驱动 | 第24-25页 |
| ·SMA 连接分离装置主要技术 | 第25-27页 |
| ·相变温度 | 第25-26页 |
| ·恢复应力和应变 | 第26-27页 |
| ·加热方式 | 第27页 |
| ·SMA 驱动数学模型 | 第27-36页 |
| ·SMA 本构模型 | 第27-30页 |
| ·形状记忆效应热力学模型 | 第30-33页 |
| ·SMA 丝温度响应特性 | 第33-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SMA 恢复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38-57页 |
| ·SMA 丝恢复性能测试 | 第38-49页 |
| ·SMA 丝室温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 ·SMA 丝相变温度试验 | 第40-41页 |
| ·SMA 自由恢复率测试 | 第41-42页 |
| ·SMA 电阻率测试 | 第42-43页 |
| ·SMA 最大恢复力测试 | 第43-46页 |
| ·负载响应时间测定 | 第46-49页 |
| ·SMA 管材径向恢复率及相变温度测定 | 第49-51页 |
| ·SMA 管材径向恢复试验样品及主要设备 | 第49页 |
| ·SMA 管材径向恢复试验原理及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51-56页 |
| ·预应变对 SMA 丝相变温度及恢复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负载对 SMA 响应速度的影响 | 第52页 |
| ·通电电流对 SMA 丝最大恢复力及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2-54页 |
| ·预应变及管材厚度对 SMA 管径向恢复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SMA 连接分离装置结构设计研究 | 第57-67页 |
| ·SMA 丝驱动连接分离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第57-58页 |
| ·弹簧单元设计 | 第58-65页 |
| ·驱动弹簧设计 | 第58-62页 |
| ·安全弹簧设计 | 第62-65页 |
| ·释放弹簧设计 | 第65页 |
| ·SMA 丝材选择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SMA 连接分离装置仿真分析 | 第67-80页 |
| ·SMA 连接分离装置仿真模型前处理 | 第67-70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 ·材料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第68页 |
| ·各部件接触设置 | 第68-69页 |
| ·各部件约束条件及加载设置 | 第69-70页 |
| ·SMA 连接分离装置分离过程仿真结果 | 第70-79页 |
| ·SMA 连接分离装置分离过程仿真及结构优化 | 第70-73页 |
| ·锁定滑块作动分析 | 第73-75页 |
| ·锁定套筒作动分析 | 第75-76页 |
| ·分瓣螺母作动分析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