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Summary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森林年凋落变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及机制 | 第12-13页 |
·森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及养分释放机制 | 第13-14页 |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 第14-15页 |
·马尾松凋落物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样地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样地植被条件 | 第20-22页 |
·不同密度马尾松纯林植被条件 | 第20页 |
·不同群落类型马尾松林植被条件 | 第20-21页 |
·调控分解试验马尾松林植被条件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凋落量及养分归还量试验设计 | 第22页 |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纯林松针分解试验设计 | 第22页 |
·不同群落类型马尾松林松针分解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调控松针分解试验设计 | 第23页 |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23-24页 |
·松针干重残留率及阶段分解速率测定 | 第23-24页 |
·松针中C及各养分元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元素释放率测定 | 第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4章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纯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动态 | 第26-35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年凋落物总量和组成 | 第26-27页 |
·月凋落物量及其动态变化 | 第27页 |
·凋落物各组分量的月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凋落松针中各养分归还量及其变化动态 | 第28-33页 |
·凋落松针中各养分含量及其年归还量 | 第28-31页 |
·凋落松针各养分归还量的季变化动态 | 第31-3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5章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纯林松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 | 第35-47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松针分解过程中干重残留率的变化 | 第35-36页 |
·松针分解方程与参数 | 第36-37页 |
·松针分解过程养分变化动态 | 第37-44页 |
·松针分解过程各养分含量变化动态 | 第37-40页 |
·松针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动态 | 第40-43页 |
·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分解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分解18个月后松针干重及其养分状况 | 第44-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6章 不同林分组成马尾松群落类型松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 | 第47-58页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松针分解速率 | 第47-48页 |
·松针分解方程与参数 | 第48-49页 |
·松针分解过程养分动态 | 第49-55页 |
·松针分解过程中各养分含量变化动态 | 第49-52页 |
·松针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动态 | 第52-55页 |
·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分解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页 |
·分解 1a后松针干重及其养分状况 | 第55-5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7章 调控状态下松针分解动态 | 第58-62页 |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8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调控松针分解半年后干重残留率 | 第58-59页 |
·调控松针分解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 第59-60页 |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 第6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学习期间论文发表、参加科研项目情况和附图 | 第71-73页 |
一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
二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71-72页 |
三 附图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