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5页 |
(一) 在儒佛会通思想方面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 在净土佛学思想的阐发以及其在台湾佛教界的定位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其弟子对于其弘法教化慈善行谊的具体梳理,而作的感怀追思类文章 | 第14-15页 |
三、目标与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李炳南生平 | 第16-24页 |
一、家庭、学校生活——思想萌芽期 | 第16-18页 |
二、莒县德化狱囚、初习唯识——思想探索期 | 第18-19页 |
三、遍访善知识、结缘孔府——思想深化期 | 第19-22页 |
四、结社弘法、思想贯通——思想成熟期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李炳南儒佛思想的渊源 | 第24-42页 |
一、李炳南的儒学思想来源 | 第24-28页 |
二、李炳南的佛学思想来源 | 第28-40页 |
(一) 民国时期济南佛教发展概况 | 第29-35页 |
(二) 受学于印光法师 | 第35-40页 |
三、李炳南儒学思想与佛学思想比较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李炳南儒佛思想的会通 | 第42-74页 |
一、李炳南佛学思想的会通 | 第42-58页 |
二、李炳南的儒佛会通思想 | 第58-74页 |
(一) 境的方面的会通 | 第61-66页 |
(二) 行的方面的会通 | 第66-70页 |
(三) 果的方面的会通 | 第70-74页 |
第四章 李炳南儒佛会通的意义 | 第74-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80-84页 |
古籍 | 第80页 |
相关书目 | 第80-82页 |
期刊论文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