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基于CSCS模型的全球及区域潜在自然植被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研究目的、内容及结构第15-17页
第2章 潜在植被分类模型及其精度评价第17-33页
   ·研究数据的选择与处理第17-18页
     ·全球气候数据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25页
     ·CSCS模型的分类方法第18-21页
     ·CSCS PNV类型图精度验证方法第21-25页
     ·潜在自然植被图比较的Kappa统计第25页
   ·基于CSCS的潜在植被类型精度验证第25-32页
     ·CSCS PNV和RF PNV之间的一致性第25-29页
     ·CSCS、HLZ和BIOME4 PNV一致性比较第29-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当前全球和区域潜在自然植被分布特征第33-51页
   ·研究数据的选择与处理第33-34页
     ·当前全球气候数据集第33页
     ·全球IGBP土地覆盖数据第33页
     ·全球DEM和行政边界数据集第33-34页
   ·研究方法第34-35页
     ·全球及区域现存PNV类型图第34页
     ·全球现存PNV类型与土地覆盖数据的对比分析第34-35页
   ·全球及各大洲潜在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第35-41页
   ·中国潜在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第41-47页
   ·现实土地覆盖同CSCS PNV间的差异第47-48页
   ·1901-2000 年间不同时期CSCS PNV的比较分析第48-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全球和区域潜在自然植被时空分布动态第51-65页
   ·研究数据与方法第51-52页
     ·历史时期全球PNV类型图第51页
     ·中心点的计算第51-52页
   ·基于CSCS的全球PNV近100年分布动态第52-58页
     ·1901至2000年全球PNV类组的时空动态第52-54页
     ·1911至2000年全球PNV分布的变化趋势第54-58页
   ·不同时期CSCS PNV类组移动距离及方向第58-60页
   ·讨论第60-63页
   ·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潜在植被未来演替趋势第65-86页
   ·研究数据第65页
   ·研究方法第65-66页
   ·全球及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第66-71页
     ·基于CSIRO模拟数据的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第66页
     ·基于CSIRO数据的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第66-71页
   ·全球潜在自然植被类型未来变化趋势第71-78页
   ·中国潜在自然植被类型未来变化趋势第78-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潜在自然植被典型区空间分布特征第86-95页
   ·研究数据与方法第86-88页
     ·基于CSCS模型的中国PNV类型图第86页
     ·中国植被图第86-87页
     ·SRTM-DEM数据第87页
     ·残存PNV图的制作第87页
     ·残存PNV典型区的确定第87-88页
   ·研究结果第88-93页
     ·中国残存潜在自然植被图第88-90页
     ·中国残存潜在自然植被典型区分布特征第90-93页
   ·讨论第93-94页
   ·结论第94-95页
第7章 现存自然植被生长状况监测与评价第95-116页
   ·研究数据的选择与处理第96-98页
     ·研究区概况第96-97页
     ·气象数据第97页
     ·遥感数据第97-98页
   ·研究方法第98-99页
   ·全球及区域草地类型植被指数的时空分布第99-114页
     ·青藏高原过去及未来气候变化特征第99-101页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PNV类型的影响第101-103页
     ·青藏高原2001-2010年植被变化动态第103-114页
   ·讨论第114页
   ·小结第114-116页
第8章 基于CSCS的全球潜在自然植被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第116-126页
   ·系统实现目标第116-117页
   ·Flex简介第117页
   ·系统的设计第117-120页
     ·系统框架结构第117-118页
     ·系统模块设计第118-119页
     ·数据组织第119-120页
     ·系统实现第120页
   ·全球潜在自然植被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第120-122页
     ·开发及运行环境的选择第120页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实现第120-122页
   ·系统展示第122-125页
   ·小结第125-126页
第9章 结论及展望第126-129页
   ·结论第126-128页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过氧化氢抑制山黧豆种子萌发期初生根的向地性生长并诱导其发生水平弯曲
下一篇:空间结构种群中基于博弈模型的合作进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