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管道无损检测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常用的管道无损检测方法 | 第10-11页 |
| ·管道漏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 ·管道漏磁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文中创新点 | 第15页 |
| ·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 第2章 管道漏磁检测理论及有限元分析 | 第17-33页 |
| ·缺陷漏磁场形成机理及理论模型 | 第17-19页 |
| ·管道缺陷漏磁场形成机理 | 第17-18页 |
| ·缺陷漏磁场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 ·管道漏磁检测原理 | 第19-23页 |
| ·漏磁检测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 ·高清晰度管道漏磁内检测装置的结构 | 第22-23页 |
| ·管道漏磁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3-24页 |
| ·管道漏磁内检测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 第24-32页 |
| ·ANSYS有限元软件在电磁场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管道漏磁内检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管道漏磁检测仪磁路设计 | 第33-42页 |
| ·管道漏磁内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 ·漏磁检测器磁路设计要求 | 第35页 |
| ·管道漏磁内检测器磁路设计 | 第35-38页 |
| ·永磁铁的尺寸对管壁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两永磁铁间距对管壁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37页 |
| ·钢刷长度对管壁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钢刷与管道气隙高度对管壁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38页 |
| ·管道漏磁场静态与动态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管道缺陷及锻制管件漏磁场有限元分析 | 第42-57页 |
| ·管道缺陷漏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46页 |
| ·单个缺陷漏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44页 |
| ·相邻缺陷漏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44-46页 |
| ·管道锻制管件漏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6-50页 |
| ·管体补板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6-47页 |
| ·管道焊缝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7-48页 |
| ·法兰漏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8-49页 |
| ·三通漏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 ·管道锻制管件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0-53页 |
| ·管道补板漏磁场有限元分析 | 第50-52页 |
| ·焊缝、法兰漏磁场有限元分析 | 第52-53页 |
| ·三通漏磁场有限元分析 | 第53页 |
| ·缺陷与管道锻制管件漏磁场分布规律对比 | 第53-56页 |
| ·不同漏磁场磁通密度曲线峰值对比 | 第53-54页 |
| ·不同漏磁场磁通密度曲线跨度对比 | 第54-55页 |
| ·不同漏磁场传感器信号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管道缺陷定量识别与安全评价 | 第57-74页 |
| ·管道缺陷定量识别技术 | 第57页 |
| ·管道腐蚀缺陷特征参数 | 第57-58页 |
| ·缺陷深度定量识别 | 第58-60页 |
| ·缺陷深度与径向磁通密度分量的关系 | 第58-59页 |
| ·缺陷深度与轴向磁通密度分量的关系 | 第59-60页 |
| ·缺陷长度定量识别 | 第60-64页 |
| ·缺陷长度与漏磁通径向分量峰值间距之间的关系 | 第60-62页 |
| ·缺陷长度与缺陷漏磁场轴向分量之间的关系 | 第62-64页 |
| ·缺陷长度对缺陷深度与漏磁场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64-67页 |
| ·缺陷长度对缺陷深度与漏磁场径向分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64-66页 |
| ·缺陷长度对缺陷深度与漏磁场轴向分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含缺陷管道的安全性研究及改造措施 | 第67-72页 |
| ·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 | 第68页 |
| ·含缺陷管道剩余强度评价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68-70页 |
| ·剩余强度评价在含缺陷管道中的应用 | 第70-71页 |
| ·管道腐蚀缺陷处的修补措施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