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青春”主题创作的基础与条件 | 第14-25页 |
·西方“青春”主题创作的审美与思想 | 第14-19页 |
·新古典主义中安格尔笔下的“青春浴女” | 第14-15页 |
·浪漫主义中戈雅的“马哈”(漂亮姑娘) | 第15页 |
·印象主义中莫奈的“卡米勒”和德加的“芭蕾舞者” | 第15-17页 |
·后印象主义中塞尚的“大浴女”和高更的“塔希提姑娘” | 第17-18页 |
·现代主义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和怀斯的“贝蒂” | 第18-19页 |
·中国“青春”主题创作的审美与思想 | 第19-25页 |
·“文革”前后知青三部曲 | 第19-22页 |
·“苏俄”知青的真挚 | 第19-20页 |
·“狂热”知青的兴盛 | 第20-21页 |
·“伤痕”知青的反省 | 第21-22页 |
·体制下的“新生代”青春绘画 | 第22-23页 |
·强调自我的“青春残酷绘画” | 第23-24页 |
·“卡通一代”中的虚拟青春 | 第24-25页 |
第二章“青春”主题创作的理论准备与田野调查 | 第25-29页 |
·“青春”主题创作的理论准备 | 第25-27页 |
·对“青春”主题的概念阐述 | 第25-26页 |
·对“青春”主题创作的思想表达与审美体会的思考 | 第26-27页 |
·田野调查 | 第27-29页 |
·写生及田野调查 | 第27-28页 |
·素材的整理与升华 | 第28-29页 |
第三章“青春”主题创作的语言与风格的实验 | 第29-34页 |
·语言的选择与实验 | 第29-31页 |
·风格的运用与实验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创作的过程与完成 | 第34-37页 |
·“青春”系列一《桌上的花瓶》 | 第34-35页 |
·“青春”系列二《镜子》 | 第35-36页 |
·“青春”系列三《酌红酒的少女》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