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目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1页 |
| §1.1 蝎子的种类和分布 | 第15页 |
| §1.2 蝎毒的组成成分与性质 | 第15-16页 |
| §1.3 蝎毒素的特征与分类 | 第16-20页 |
| ·Na~+通道毒素 | 第16-17页 |
| ·K~+通道毒素 | 第17-18页 |
| ·Cl~-通道毒素 | 第18-19页 |
| ·Ca~(2+)通道毒素 | 第19页 |
| ·无二硫键的蝎毒素肽 | 第19-20页 |
| ·蝎毒素基因 | 第20页 |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蝎毒素cDNA文库构建及筛选 | 第21-27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 ·蝎毒腺总R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 ·mRNA的分离纯化 | 第22页 |
|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22-23页 |
| ·双链cDNA的链接和转化 | 第23页 |
| ·蝎cDNA文库的筛选 | 第23-24页 |
| §2.2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 ·从东亚钳螺毒素cDNA文库中蹄选得到编码BmKBy和MmKTxl 的 cDNA 序列 | 第24-25页 |
| ·从亚洲雨林蝎毒素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编码HsAp、HsAp2、HsAp3、HsAp4和HsVxl的cDNA序列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蝎毒素的基因组克隆及其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27-37页 |
| §3.1 材料及方法 | 第27-3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页 |
|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第27-28页 |
| ·BmKBy、BmKBT_a、BmKBT_b、MmKTxl、HsAp、HsAp2、HsAp3和HsAp4的基因克隆和测序 | 第28-30页 |
| §3.2 实验结果 | 第30-37页 |
| ·BmKBy、BmKBT_a、BmKBT_b、HsVxl、HsAp、HsAp2、HAp3和HsAp4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30-36页 |
| ·BmKBy、BmKBT_a、BmKBT_b、HsAp、HsAp2、HsAp3和HsAp4的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蝎毒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49页 |
| §4.1 材料及方法 | 第37-38页 |
| ·蝎毒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页 |
| ·蝎毒素基因内含子得到或丢失的确定 | 第37-38页 |
| §4.2 实验结果 | 第38-49页 |
| ·BmKBy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39页 |
| ·HsAp、HsAp2、HsAp3和HsAp4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0页 |
| ·HsVx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9页 |
| 第五章 蝎毒素的表达、合成及活性的研究 | 第49-57页 |
| §5.1 材料及方法 | 第49-54页 |
| ·蝎毒素表达 | 第49-53页 |
| ·多肽的合成 | 第53页 |
| ·药理活性检测 | 第53页 |
| ·抗菌活性检测 | 第53-54页 |
| ·溶血性检测 | 第54页 |
| §5.2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 ·BmKBy的药理活性 | 第54-55页 |
| ·HsAp、HsAp2、HsAp3和HsAp4的抗菌活性和溶血性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讨论 | 第57-60页 |
| §6.1 蝎毒素基因结构和功能 | 第57-58页 |
| §6.2 蝎毒素基因进化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